理想主义者,眼睛里揉不得半颗沙子的人,行动派,你很难拿任何一种定义来框定周梅森,他看起来是一个有趣的“愤怒中年”。 说话间,周梅森的两只手用力挥舞着,眼珠子瞪得溜圆。 他看起来与作家形象相去甚远,这个60岁、身材高大的男人总是坐得挺直,说话粗声大气,口音浓重,时不时还会爆出点儿粗口。不过,只要交谈5分钟,你就能在周梅森身上发现那些独属于读书人的宝贵特质:他待人真诚,说到兴起时毫不顾忌所谓的“交浅言深”;他写作诚恳,并坚持关注现实;他的身上充盈着一股子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书生意气,言语之间,嫉恶如仇的性格如同冷冽锋利的刀片一样闪现。 现代快报记者 贾磊/文 施向辉/摄 1 最近一段日子,周梅森很忙。 由他编剧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南京拍摄,有时他要去剧组看看,有时则是剧组的朋友找上门来。平时,他坐在自己位于顶楼的书房里,通过网络与现实交谈。当然,他还会在此完成电视剧同名小说。 在开始写这部新作品之前,周梅森已经很久没有写“大部头”作品了。不过,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找到他时,他很快就决定再出山。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忙碌的周梅森又回来了。60岁的他又开始翻看厚厚的卷宗,想要从触目惊心的案件中找到“更震撼的东西”;他开始频繁出入监狱,与锒铛入狱的官员们长时间交谈,试图翻检出更多人性的善恶与案件的细节;他开始写作,再次常常工作到深夜。 周梅森忙碌并充实,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剧作家总需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周梅森摊开双手,“我们总不能一直让宫斗剧、穿越剧或者抗日神剧占据电视。观众需要一些严肃的作品,一些关注现实的作品。” 现实中,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已经有10年未曾占据中国人的电视机了,这10年变化巨大,就连周梅森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0年前的周梅森,小说和电视剧作品高产,被称为“官场小说第一人”,与张平、陆天明一起被称为“反腐作品”的三驾马车。那时的中国人喜欢看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诸如《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剧作一播出,马上就占据了观众的晚8点档。 10年后,周梅森依然在写作,但写作者的身份已经被慢慢冲淡了,除了剧作家之外,他还是投资人。中国人也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青睐电视剧了,就算偶尔打开电视机,也很快对嘈杂肤浅的肥皂剧厌烦。业内人士说,这种变化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化,无法抗拒。 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的。 比如,周梅森看待现实的眼光,即便把自己关进书房,他也一直在冷眼旁观这个时代。他说,这个国家的春秋大义,就是“反腐”,所以,《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一个检察题材,也很可能是一个文化事件的开端,“它会把人们的目光拉回现实中来。” 2 周梅森的语速很快,语气斩钉截铁。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他的真诚。 年轻时,周梅森曾做过矿工,他早期小说就跟矿工有关,他真诚地记录着这段时光,能从中读出一种工人阶级的力量;后来,他调到南京,工作生活一帆风顺,他又开始真诚地歌颂;在挂职政府部门时,他亲眼看到了一些不公平现象,之后便成了一个坚定的批评者。2005年,经历过房地产开发、实业经营、证券投资的周梅森,开始对金丰投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说“不”,他发表了《致全国中小流通股东的公开信》,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投反对票,因此被提名为当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社会公益人物。 理想主义者,眼睛里揉不得半颗沙子的人,行动派,你很难拿任何一种定义来框定周梅森,他看起来是一个有趣的“愤怒中年”。 “我原来是一个普通群众,挂职做政府的副秘书长后,面对一个全新环境,我住在一家招待所,这个招待所是一个对外营业的四星级宾馆。我之前从来没有享受过特权服务,到那里以后,站在门口的服务员就把门打开了。你要说到哪儿去,就给你买票。一切都服务好了,只要你打一声招呼,全部给你办好。我当时去学车,拿的证都是特权证,人家看你能够开起来就把驾照给你了。我讲一件最荒唐的事,我的眼睛不好,红绿两色分不清楚,前面有车停我就停,没车我就不停。有一次我就闯红灯了,警察就非常地愤怒,就要拦我的车。我车子过去的时候,他一下看到车号了,马上就把抬起的手变成了一个敬礼。”周梅森说起当年的一段经历,这正是他转变成为一个批评者的直接原因。 批评者周梅森,开始了自己官场小说的创作道路,一直到现在,他还有一些忠实的读者和一些电视剧爱好者。在周梅森看来,批评的价值并不在于批评本身,而是应该有更高的现实意义,“比如说写反腐,并不只是写猎奇的反腐案件,更多的意义在于对现实的思考。腐败是危险的,但它的危险并不只在于它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现在只要涉及官员、富豪的话题,大家第一反应是仇富仇官,不是分辨是非,这样的情绪与腐败一样,都很危险。我就想着,怎么来做出一点点儿改变。” 3 尽管拥有一个通透宽阔的书房,但周梅森诚恳地说,他最近已经不怎么看书了。“我每天都会上网,看海量的信息,找到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再深入读下去,这同样是阅读。”60岁的周梅森有些得意,“为了写新剧本,我敲坏了5个键盘!” 当电视机普及时,周梅森也曾经是一个改变者——有导演找到他说要改编他的书,别人又处理不好书中复杂的关系和深层次的思考,干脆他亲自上阵。于是他从一个单纯的作家,成了小说和剧本的双重写作者。 如今的周梅森,又接受了网络,就像当年他为了写小说而去阅读小说一样,他仍是带着目的上网。 网络虽好,周梅森却心存警惕。“网络上垃圾的信息多,调侃的信息多,这些东西读起来轻松有趣,但实在没有营养,平时还是需要看一些严肃的东西,需要一些思考,人,终究要着眼现实。”他诚恳地告诫道。
著名作家、编剧。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官场小说,被誉为“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这些小说均被改编成影视剧。 对话 现在的电视剧 太脱离现实了 读品:为什么在沉寂多年后,要写这部《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多次来找我,想要出一部关于十八大之后反腐的电视剧,我觉得,反腐就是中国的现实,作为一个剧作家,应该有一些社会责任感。2004年之后,反腐、涉案剧被驱逐出卫视黄金档,之后不能说反腐剧从此绝迹,由纪检、检察、公安等部门参与出品的一些剧目,仍然会带有一定的反腐成分,并且有机会面见观众。但跟调控令下达之前的言说力度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此后,打开电视,除了古装剧,就是打鬼子,换到哪一个台都一样,宫斗、穿越、情爱,到处都是这些,跟现实太远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空前,每天都能在新闻上看到老虎苍蝇落马,为什么电视剧上看不到?这就是脱离了现实。鬼子打够了,爱也爱腻了,关注现实吧,看看这场反腐斗争的生死较量。活着总要有点精气神,人不能总沉缅于虚幻中。 读品:作为关注现实的读书人,能否给当代年轻人一些阅读的建议? 周梅森:说句悲观的话,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已经很少读书了吧,就像我的儿子,他就很少看书,老师让写读书笔记,就从网上扒拉两段。我一开始觉得还不错,后来才意识到,这是抄的。 其实,并不一定要强求年轻人读书,但人活着总得有点追求,网上有个现象,点击率非常高的作品,并不是什么好作品,往往缺乏严肃的、优秀的内容。我觉得,年轻人阅读时,起码应该换换口味,多看看严肃的作品,多做一些独立思考,哪怕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能力,哪怕学习一点点,不要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剧作家总需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我们总不能一直让宫斗剧、穿越剧或者抗日神剧占据电视。观众需要一些严肃的作品,一些关注现实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