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的内页处处体现出浓淡相宜的东方美学 本版摄影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学而不厌 周学 著 2015年10月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曲闵民这几天很忙,不得不把采访约在了晚上7点半。《学而不厌》成了“世界最美的书”后,这本首印只有2000册的图书顿时变得奇货可居,各大网站和书店都卖断了货。曲闵民这几天一直忙着跟印厂商量加印事宜。尽管每本定价高达278元,可依然阻挡不了热情的读者想一睹其真容。他还要赶着办签证,以目前的进度来看,能不能赶上3月份去莱比锡领奖都是个问题。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设计者就是文本的导演 入行不过短短三年,曲闵民设计的图书已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这次又摘得“世界最美的书”,你可以说他很有些运气,但好运一再光顾,绝非偶然。 他打破了我们之前对于书籍的装帧设计的简单看法——坐在电脑桌前摆弄几下软件就能完事。“书籍设计不是正式出版前的最后一关,恰恰相反,一个真正的书籍设计师,应该从选题确定后就开始参与到书籍整体的编辑中去,设计师可能成为文本信息传递的导演。” 在曲闵民看来,书籍设计是书籍内容的一种视觉,它要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一种气质,他每次去作者周学那边,都会发现周学在练习书法,隐约当中就会让他有一种思考,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又如何让这种思考融入到书籍设计中。他希望“这本书就像电影里的长镜头一样,毛毡、宣纸,和内页中的书法墨迹,由黑到白,由白到黑,反反复复,千锤百炼,这正是我想表达的学习的一种态度”。 前期的设计是创意问题,而一旦设计出来,怎么把书呈现出最好的视觉效果就是对制作的考验了。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纸张材质的选择、封面设计,哪怕是最简单的两个字,笔画、字距、行距之间如何让,如何躲,都极有讲究。 《学而不厌》使用仿宣纸来印刷中国画与书法,富有质感,画页左右上下翻折,赋予阅读以动感,与内容相辅相成。用绘画装裱形式制作封面,手法与主题很吻合,裸背装订方式便于翻阅。文本排列非规则性游动,在规则中寻求着变化,是虚与实、有序与无序的对立统一。为了让书籍的最终呈现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曲闵民一个人在上海的印刷厂里足足熬了7天7夜。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已经有36届,获奖的中国图书不过15种。对于一名年轻设计师而言,这样的褒奖来得似乎有点早,所以当获奖的消息传来后,曲闵民很惊讶,甚至不敢相信。 对他来说,踏实做事是本分,获奖则是意外之喜,“获奖意味着让我看到我在这个行业中的位置,参与国际奖项的评选,也让我思考跟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在哪里,让我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手工书”与东方美学 2014年,入职不久的曲闵民设计的《乐舞敦煌》即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当时曾有人刻薄评价“你确定这是一本书?而不是从废品堆里捡回来的?”(同时获奖的20件作品都被这位人士批得一无是处。)为此,曲闵民着实伤心了一番,“挺寒心的”。不过现在他已经淡然了很多。“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只要一部分人、跟你有共鸣的人喜欢它,就足够了。” 他向记者展示了这本备受争议的书。表面看去,的确是残破不堪。不过这也正传达了曲闵民一贯的审美趣味:书没有美丑之分,气质更重要。为了体现敦煌艺术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他采用了大量不同颜色种类的毛边纸,以手撕拼贴的方法装裱封面,整体呈现做旧的效果。 同时他还有一个匠心独运的小创意,这也体现了设计者自身情感的投射,曲闵民说:“我特地在书的侧面设计了一个铅条。一旦打开就不能复原了,我希望读者能用心感受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的过程。” 整本书历经一年多的编排、整理、制作,大部分都是手工完成。“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这个过程还是很好玩的。”曲闵民说。 起初,曲闵民去找印刷厂的工人跟他们说明情况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做到后来,他们反而主动献计献策,共同参与到了这场集体的创造过程当中。 工人们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曲闵民笑笑说:“也许这就是手工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吧!”他回忆到,这本看似破烂的书,其实很多的工艺是很难实现的。毛边纸是特地去四川定做的,而由于毛边纸不好上印刷机,又去找丝网厂,为了上胶后纸不变形,大家又琢磨了很多点子。“这个过程中,大家真的给了很多的帮助,最终实现了这本书现在的状态。” 曲闵民感慨地说:“人生很多事都是这样,如果你不坚持,就不会有最后看到的效果。而且,你通过努力把事情做好,别人对你的信任也会加分。” 《乐舞敦煌》定价138元,获奖后书需求量极大,“虽然在中国大陆的书籍市场来看,有点贵。但我们非常看重书籍作为物的体验感,哪怕贵一点,但我回馈给读者的是更好的体验,这个很重要。”曲闵民相信,《学而不厌》虽然定价更高,应该也会取得不俗的市场成绩。 无论是《乐舞敦煌》,还是《学而不厌》,都是极具东方韵味的书,把书做出“中国味道”,是曲闵民的追求。 对手、伙伴、夫妻 在接受采访时,曲闵民带着他温柔甜美的妻子蒋茜。蒋茜是金陵科技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教师,是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也是这本书的设计者之一。她是曲闵民事业上的伙伴和辩论对手,对于一些设计方案,他们经常会通宵争论个不休。 “获奖的书都是在跟蒋茜的交流碰撞中产生的。”曲闵民说。 曲闵民语速很快,当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儿或记忆出现短暂空白时,蒋茜会在他耳畔悄悄地给予一些提示,并作一些专业性补充。 尽管《学而不厌》已经荣膺“世界最美的书”,但两人争论的焦点还是没有改变:蒋茜觉得细节有点过多,曲闵民则坚持认为这个设计恰到好处,并没有多余的成分。两个执拗的年轻人,对于设计有着各自的见解。 这本书就像电影里的长镜头一样,毛毡、宣纸,和内页中的书法墨迹, 由黑到白,由白到黑,反反复复,千锤百炼
葛庆文:“最美的书” 是这样诞生的 葛庆文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对话 读品周刊: 苏美社至今已有11本图书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书”奖, 2015年继2014年之后再次有两本图书获得该奖项,这次又摘得“世界最美的书”大奖,请您谈谈 “最美的书”是如何诞生的? 葛庆文: 我们出了11本“中国最美的书”,这在全国所有的出版社中是最多的。社里一直有这个传统,从卢浩老师开始,他曾五次荣获“中国最美的书”,我们出了一批国内顶尖的书装设计师。这和社里对专业出版的高品质要求和对精品图书编辑设计的倡导分不开,我们的几任社长一直在抓这个,高云、顾华明、周海歌到我,对于“最美的书”,我们一直在有心打造,也不是无心插柳。 读品周刊:社里会对年轻设计师们提供哪些支持? 葛庆文:应该说作为艺术类图书出版社,美术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要做“最美的书”,成本还是挺大的,要求特殊工艺的材料,特殊工艺的纸张,特殊工艺的设计,个性化的定制,印工又是特殊的,艺术类图书本来就是一个小众的、个性化设计程度比较高的、定价也相对高一些的产品。因此我们社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第二个,我们对这项比赛也进行了积极的组织和必要的储备,每年都会选出几本书往“最美”去打造。此外,每一本获奖书背后总有别人看不到的故事和用心,为了保证书籍质量,曲闵民一个人在上海的印刷厂里足足熬了7天7夜,他是个做事非常专注、很有思想的年轻人。 读品周刊:做出最美的书是否也意味着付出很高的设计和制作成本? 葛庆文:真正赏心悦目的书,需要设计者花很多的设计心思,但未必一定要用很复杂的工艺或很高的制作成本,这是我们评判设计师境界高低的一个标准。真正的大家,可以用低成本的材料,设计出美的书来。 读品周刊:在出版业受到网络及电子读物冲击的现状下,作为出版人您是否担忧? 葛庆文:这个我一点不担心。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是物质的,物质不会消失。那么只要它存在,人们就会去阅读。第二个,书不能简单地阅读,不能光凭视觉,而是要翻阅,在摩擦中得到信息。纸张的印刷是一门艺术,它和视频是不同的。纸张所带来的触感甚至味道,不可能被电子载体取代,它会留下它自身的独到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