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江苏文脉恰如长江之水,从古到今一脉相承。12月2日—4日,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将在无锡举办,届时300多位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将齐聚无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阐发江南文脉,提升江苏文化影响力辐射力,助推长三角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太湖周刊约访了部分专家学者,谈谈江南这片丰饶沃土所孕育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以及目前在文脉的传承保护上进行的尝试。 江南文化经典内容须被大众看见、读懂、用到 程章灿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人们一般将中华文化作为母文化,而将江苏文化视为子文化。实际上,江苏地域文化的不少成分、元素,也可上升或转化为全国性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成分或核心元素。江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就不是单一的母子关系或者源流关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域文化的范围,向外辐射,产生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影响。 2016年2月,江苏启动“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编辑出版3000多册《江苏文库》,涵盖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六编。程章灿教授所在团队负责的是《文献编》。 “文化典籍承载着文化传承中最精华的内容,让它们看得见、读得到、用得着。”江苏文脉悠远深厚,江苏文化实力雄厚,证据在哪里呢?这需要《文献编》来回答。古代典籍在历代传写、翻刻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增删、讹误。为了让读者读到尽可能完整、精当、准确的典籍,《文献编》力求呈现最好的版本。充分利用地方图书馆、名人纪念馆、海外图书馆所藏善本或稀有文献,特别是手稿、日记等资料,注意文献的珍稀性,提高《文献编》的版本价值。再者,作为“江苏文库”六编当中规模最大的《文献编》,其成果最明显地体现在为江苏地方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原始材料和新材料。《文献编》的成果,不会只停留在简单的影印出版,而是对接当下最新的学术研究前沿,在传播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后继人才方面,发挥应有的现实作用。 《史料编》收录大量有关无锡地区的文献 江庆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江庆柏是《江苏文库》中的《史料编》主编之一。他介绍说,《史料编》 收录专门记述江苏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家族、经济、军事、教育、科举、人物、金石、语言、艺术、宗教、文学、藏书及出版等内容的著作。 “我们做这项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编制书目,精选了2500种。按照图书内容分为15类。第二阶段是根据书目撰写提要,内容包括著录图书的版本及收藏单位;撰写作者小传,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概述本书的基本内容、价值特点以及地域特点。第三阶段是编辑出版。按照江苏文脉工程的统一安排,今年《史料编》出版了首批“历史类”著作25种。 江庆柏表示,无锡包括它所管辖的江阴市、宜兴市,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史料编》中即收录了大量有关无锡地区的文献。如《惠山听松石床题字》《愚公谷乘》《寄畅园志》《无锡南禅寺志》《无锡指南》《无锡商团章程规则汇刊》《锡山先哲言行录》《梁溪书画征》《无锡景物竹枝词》《江阴乡约汇编》《南菁书院章程》《宜兴乡评备考》《阳羡摩崖纪略》等。“《史料编》所收录的无锡文献,是无锡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对了解无锡、研究无锡,对宣传无锡、建设无锡,都有着积极意义。” 江南人的特质可以追溯到两个历史人物 张中云 无锡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 江南吴地、富甲一方。从古代“天下粮仓”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乃至今日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腹地,吴地在华夏文明史上举足轻重。在张中云看来,江南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勤奋、内敛、务实、低调。“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追溯起来,其实与两个人物有关。” 张中云说,2000多年前泰伯奔吴之后,在当地兴修水利、变渔猎文明为农耕文明,使农作物生长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文化。“泰伯开始把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先进的文化形态与江南文化融为一体,农民们收成稳定又勤劳务实,这样的特质一直保留了下来,而吴文化中最具魅力的谦让文化,也是泰伯自身德行的最好说明。” 另外一个对江南人特质产生较大影响的便是被后人尊称为“商圣”的范蠡。做官,范蠡能做到功成而不居;经商,他又能做到财聚而不守。吴地自范蠡经商以来,米市、布码头、冶炼等百业俱兴。他所著的《养鱼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范蠡的商训、十二戒、经商十八法等经商法则,虽然已时隔千年,但依然是经商的金科玉律,在吴地的历史积淀中,也推动了如今工商文化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