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海外中国 专家访谈 30年,180种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丰富的中国

30年,180种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丰富的中国

2018-10-22| 发布者: zhaowei| 查看: 4596| 评论: 0|原作者: 陈曦|来自: 现代快报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文化领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江苏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应运而生。经过30年的努力,180余种图书已经颇具规模,内容涉及中国从古及今的政治、历史、经济、社 ...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文化领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江苏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应运而生。

  经过30年的努力,180余种图书已经颇具规模,内容涉及中国从古及今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思想、宗教、文化、艺术等方方方面,汇聚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也成为当代中国出版的奇迹。通过这套丛书,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中国——世界各国的学者眼中的中国。

  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放眼海外,重新认识中国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起步于1980年代。那是一个知识界、出版界都极为活跃的年代。文化热方兴未艾,书界有多套丛书做得风生水起。

  为了"做一套好书,走向全国",1987年下半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周文彬找到了在北京读博的刘东。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编刘东

  刘东是江苏人,师从李泽厚和庞朴两位先生。当时他做博士论文,参考了很多"海外中国研究"方面的书,认为很有出版价值。

  "当时一听这个名字就很兴奋。从发达国家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感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启发很大。而且当时全国还没有这一类的书。"周文彬说。

  当周文彬把这个消息带回社里时,社领导的意见却不太统一。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觉得出版社经济薄弱,出版这种大部头的系列丛书,未必有好的市场预期;还有就是认为,中国人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研究,外国人研究中国是隔靴搔痒,没有什么价值。力主出版的是时任副总编辑史家骅。

  现年87岁的史家骅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他曾在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工作,接触过很多海外资料,调入出版社工作后,他担任了《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一书的编辑,对海外社科研究的水平有所了解,所以支持这套书的出版。

  "80年代,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亟需要了解国情。由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停顿多年,不知道在国外已经兴起了一门新学,叫'中国学',他们对我们有一些独到的看法。这对我们来说是值得借鉴的,所以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这个地方。"史家骅说。

  第一本书,一鸣惊人

  "借鉴海外汉学,促进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秉持着这样的出版宗旨,1988年,"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第一本书《中国的现代化》出版。

  《中国的现代化》书封

  这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著,由以罗兹曼教授为首的九名美国学者花六年时间写成。这本书从中国晚清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谈起,一直写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各个历史时期实施的政策作出了评估,展望了20世纪末中国可能进行的选择。

  据刘东回忆,丛书还在立项时,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的沈宗美就已经在翻译《中国的现代化》,等到他们译完,很自然地就做成了"海外中国研究"的第一本书。

  有趣的是,虽然当时中国还没有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但这本书却是买了版权的。当时南大中美文化中心实行双主任制,美方主任认为要遵守美国的法律。于是,象征性地收了50美元的版权费。

  《中国的现代化》出版后,在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许多学者在今天谈及此书时,依然记忆犹新。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红民说,90年代他在南大给研究生上课,一直用这本书做教材。因为当时国内做现代化研究时,尚无相关的概念和界定,只能将别人的直接"拿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说,这本书对他们这一代学者的影响非常大。80年代重启的中国现代化史研究,其实就起源于这本书。

  过程也非一帆风顺

  起初,"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原计划出版三辑,并没有打算一直出下去。1989-1992年出齐的第一辑10种图书,包括《中国的现代化》(罗兹曼主编)、《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等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英时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史华兹著)、《儒家思想新论》(杜维明著)等。很快,这些著作赢得了一片喝彩。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在读书界已经耳熟能详,成为最能代表江苏人民出版社形象的品牌。

  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说,他带了20多年研究生,大量的阅读书目是在这套丛书里面,比如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余英时的《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卜正民的《为权力祈祷》、郭颖颐的《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张灏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度》等等,他都曾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精读过。

  但在30年的时间里,"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出版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停滞不前,最少的时候,每年仅出了两三种新书。

  当时人们对丛书有一种认识--丛书就是一堆书,出完就结束。1999年,一位分管的领导找到当时的社长吴源谈话:"你们那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得差不多了吧?"他觉得这套书经济上压力很大,想停止出版。吴源说,这套书社会影响很大,现在已经开始持平了,而且略有盈余。另外,这套书和一般的丛书不同,它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一套知识体系,如果人家不断有好书出来,这套书就能坚持下去。后来,领导接受了吴源的意见。

  据吴源回忆,党中央、国务院各个部门的很多负责人自己花钱买"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后来出版社知道了这个情况,也曾给他们赠过书。"当时国务院副秘书长项兆伦自己花钱买我们这本书,一本不差。我到他家一看,我们的书全的,很惊讶。而且这套书,对他们帮助很大。"

  引进了一个知识领域

  就学术出版而言,能否长期坚持,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压力有直接关系。

  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府建明说,他于2003年开始逐步接替周文彬,统筹负责丛书出版。到他接手的时候,丛书情况已经大有好转。社会各界反响很好,市场营销也不错,重印率90%以上,几乎所有的学术专业书店,都把这套丛书当成看家书,设有专柜。"在这种情况下,社内否定的声音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好好维护的呼声。"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在2005年之后。此时,丛书开辟了两个子系列:"女性系列"和"海外学子系列",同时酝酿第三个子系列--"环境研究系列"。丛书的学术地位得到了普遍公认,其规模效应也开始凸显。

  200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所在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组织出版"凤凰文库",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整体纳入其中,实行资金补助。有了补助,就可以多买些版权,多出些好书。也是在这一年,丛书推出了15种新品,这在历史上是年度出书最多的一次。

  如今,180种图书已经颇具规模。内容涉及中国从古及今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思想、宗教、文化、艺术等方方方面,无所不包。作者囊括了海外特别是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学研究专家,如拉铁摩尔、费正清、史华兹、列文森、孔飞力、魏斐德以及宇文所安、彭慕兰、易劳逸、周锡瑞、滨下武志等。译者队伍也是蔚为大观,荟萃了一批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一流学者,如何兆武、钱乘旦、陈谦平、陈红民、唐晓峰、李明欢、纪志刚、高晞等。

  《中国转向内在》一书的译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说,当年翻译《中国转向内在》这本书的时候,她还很年轻,刚刚工作,发表的文章也很少,但是《中国转向内在》出版后,研究宋史和思想史的人,就把这本书当成是开给研究生的必读书,所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她就成为一个"著名的译者",也就是说,"作为一部名著的译者,也跟着沾光有名了"。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持续出版30年,对中国学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丛书影响之大,甚至让刘东有了新的忧虑,"现在的年轻人唯恐研究做得不像美国汉学,连标题都设计得亦步亦趋,这是不对的"。

  刘东直言,"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引进的过程中,他的认识也有变化。一开始以为西方人帮我们说清楚了很多事,后来发现,西方汉学家的理论也是各种各样的,它们把中国说成长的、短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需要补的和需要开刀的。各种学派林立,观点也有矛盾之处。

  所以他认为,美国汉学应该只是一个参照系。"中国学者应该知道美国汉学的知识地图,知道它的所长和所短,还应该知道自己比它有更多的优势。如果一味跟着西方走,只会阻碍我们获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