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龙朔三年签订的田契、1200多年前的交通肇事案卷、“英雄史诗”《江格尔》、锡伯族开渠功臣图伯特的颂词……1月17日,“中华文化 辉耀天山——古籍文献展”在南京图书馆展出,新疆吐鲁番出土、昭苏县收藏的近70件古籍文献以及石刻、木刻等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展现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史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依据。 在展览现场,两份由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文物格外吸睛:一份是龙朔三年签订的田契,一份是宝应元年的交通肇事案卷。 《龙朔三年赵阿欢仁与张海隆租佃常田契》残片存文13行,墨书158字,契约为武城乡的张海隆租种同乡赵阿欢仁的口分常田贰亩,租佃期为三年。从这个契约来看,地主收取高额地租,佃农自备耕畜、种子耕种,只能得到收成的一半。合同最后,双方均在契尾署名画押,“契有两本,各捉一本,两主和同立契,获指为记”,这个形式也成为后世合同一式两份的雏形。 《唐宝应元年(762)六月康失芬行车伤人案卷》则记载了1200多年前的交通肇事案。案卷显示,唐宝应元年,西州高昌城上,一辆牛车失控,撞伤了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的父亲提起诉讼,经具司仔细审问,勘验情况属实,判处保辜治疗。昭苏县博物馆毛力都尔介绍说,唐代保辜制度惩处的标准,一取决于被害者的受伤害程度;二取决于加害者的事后弥补程度,这样既有利于伤害人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也能缓和双方矛盾,化解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昭苏县文博院院长乌云其米格认为,这些来自唐朝的租佃合同、交通肇事案,看似只是绵长历史中无足轻重的小事件,实际上蕴含着很多现实性的意义:这是唐代法律在边疆地区的生动实践,也体现出唐朝政府对边疆地区行之有效的管理。 蒙古族的《江格尔》与藏族《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并称“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本次展出的清代《江格尔击败残暴古日古木之章》,系史诗《江格尔》数十部独立成篇作品中的一篇,也是目前新疆境内发现的唯一抄本。这部古籍2013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江格尔击败残暴古日古木之章》描述了江格尔和洪古尔等12位英雄率领6000余名勇士,抗击古日古木等敌人入侵,降妖除魔,收服众多部落,建立理想家园“宝木巴”的故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编辑朝鲁木告诉记者,《江格尔》中部分故事情节反映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早期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充满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朝鲁木介绍说,《江格尔》形成时,蒙古族社会深陷割据的泥沼,连年的战争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痛苦。民众渴望安定、和平、统一的未来,史诗中的传奇人物便成为他们心中的精神支柱。《江格尔》描绘了与当时现实社会相反的理想乐土——宝木巴。这里没有战乱,社会和谐安宁,人们享受着永恒的青春。 值得一提的是,《江格尔》中对于理想家园的描写,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数百万不同民族的居民,他们使用着70种语言,彼此关爱,相互扶持。这一理想深刻地揭示了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深远意义。2006年,《江格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伯特是锡伯族的开渠功臣,展览现场《图伯特神位封诰》正津巴图抄本,系1933年为纪念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开挖察布查尔大渠130周年而修建图公祠时所写的颂辞,封面及首页钤原收藏者“涂长胜”印记。 朝鲁木介绍,图伯特出生于乾隆年间的盛京(今辽宁沈阳附近),后来跟随族中长辈西迁伊犁,卫戍边疆。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让族人长治久安,图伯特历时七年,“察布查尔山口凿渠,南引伊犁河水灌田”,修凿了“深一丈,宽一丈二尺,长达二百余里”的锡伯族母亲河,同时开垦了近八万亩的土地,为边疆屯田卫边起了好头。 颂词中写道,“传雅教于兵丁闲散,兴孝悌何其诚哉。布仁政于庶民百姓,劝农耕殊堪嘉焉”,正是对图伯特的历史功绩的高度赞扬。图伯特后来被清朝的统治者召回京城述职,还被作为榜样在新疆推广学习。因此,《图伯特神位封诰》对于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屯垦戍边史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展览现场,还有两部昭苏县博物馆藏的清代医学经典——《四部医典明解·蓝琉璃鬘之秘诀部解说》和清代托忒文《兰塔布》。前者被誉为打开《四部医典》这本百科全书的钥匙,后者对《四部医典·秘诀医典》进行了注释和补充。 乌云其米格介绍说,《四部医典》由偈颂体写成,属古藏文,非常晦涩难懂,17世纪,藏医学家第司·桑杰嘉措先后对各个版本的《四部医典》进行研习,并以白话文写作了《蓝琉璃》,当医学者对《四部医典》注解出现歧义时,可通过查阅《蓝琉璃》的注解作为标准来衡量。 清代托忒文《兰塔布》于1746年在北京木刻出版,页面高10.7厘米,宽52厘米。页面左侧附有蒙古文页码,右侧附有“達滿”二字及汉文页码。乌云其米格说,明清时期,黏症作为瘟热病中一种,发病率较高。《兰塔布》首次记载了黏症,将18种黏病逐一独立成章,详细论述,主张用专方专药治疗黏症,正式确立了“黏症”的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