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河网密布,气候特征适合蛇的生长。数据显示,江苏地区的蛇多达30多种。千百年来,人们与蛇共生共存,演绎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翻开“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出版的《江苏文库》,从历代江苏文献中寻找和蛇有关的片段,走近蛇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动物。 西汉时期,徐州人、淮南王刘安带领文人门客创作了《淮南子》。《淮南子》因此成为“江苏传世经典名著”,被收入了《江苏文库·精华编》中。《淮南子·览冥训》中记录了一个“灵蛇衔珠”的典故:“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东汉学者高诱为这段话注解时写道:“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隋侯(或作“随侯”)救了一条受伤的蛇。为了报恩,灵蛇从江中衔来珍珠,赠给隋侯。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加以演绎,形成一个动人的动物报恩故事。梁武帝萧衍在《孝思赋》中也用了这个典故,写出诗句“灵蛇衔珠以酬德,慈乌反哺以报亲”。 《淮南子》中还记载了越人对蛇的喜爱:“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髯蛇”就是长蛇,证明越人有以蛇为食的习惯。 东晋时期的句容人,医学家、博物学家、道教学者葛洪著有《抱朴子·内篇》20卷,《外篇》50卷。《江苏文库》已出版了《抱朴子内篇校笺》和《抱朴子外篇校笺》。《抱朴子内篇·对俗卷》中写到,有一种名为“蛇衔”的草药可以治疗外伤,有人看到,蛇受伤后,就用这种草药为自己疗伤,竟收奇效。《抱朴子内篇·登涉卷》中则用较大篇幅为人们讲述了躲避毒蛇的各种办法,其中提到外出时随身携带雄黄,蛇就不会接近。由此可见,人们从东晋时期就相信“蛇怕雄黄”,后来衍生出端午节喝雄黄酒,以避“五毒”的民俗。 说到雄黄酒,很多人都会想到《白蛇传》的美丽传说。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这天误喝了雄黄酒,现出白蛇原形,吓煞许仙。《白蛇传》传说的一个重要源头,能在《江苏文库》里找到,这就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名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充满灵性的白蛇,化作美丽痴情的白娘子,爱上了凡人许仙,面对法海阻挠,演绎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 在明清江苏人写的大量通俗小说中,蛇也是一种重要动物,推动剧情发展。明代淮安人吴承恩的《西游记》、兴化人施耐庵的《水浒传》等均被收入《江苏文库·精华编》。《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洪太尉到龙虎山去请张天师,先遇到一只猛虎,又遇到一条大蛇。书中对这条大蛇的描写读了令人生畏:“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但见‘昂首惊飙起,掣目电光生。动荡则折峡倒冈,呼吸则吹云吐雾。鳞甲乱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银’。”形象生动,令人身临其境。蛇凶猛好斗,施耐庵笔下的梁山108条好汉中,有两位就以“蛇”为绰号,分别是两头蛇解珍和白花蛇杨春。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出现了不少蛇妖蛇精。七绝山的红鳞大蟒“眼射晓星,鼻喷朝雾。密密牙排钢剑,弯弯爪曲金钩。头戴一条肉角,好似千千块玛瑙攒成;身披一派红鳞,却就如万万片胭脂砌就”。不过,这蟒蛇妖看似体型庞大,却外强中干,几个回合下来,就被孙悟空钻进肚中,用金箍棒顶出脊背戳死。 在江浙地区,人们一直都有崇蛇的习俗。明清时代苏州娄门外有“蛇王庙”。《江苏文库·史料编》收入清代文人钱思元的《吴门补乘》,书中写道:“蛇王庙在娄门外,前殿塑蛇将军,特假蛇耳,或相传蛇王为方正学,正堪喷饭”,由这段记载可知,蛇王庙的前殿有“蛇将军”的塑像。苏州民间传说,“蛇王”的原型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建文皇帝的忠臣方孝孺,但并没有多少可信度。 清代文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当时的苏州民俗,收入了《江苏文库·精华编》,书中有一段和蛇王庙相关的有趣民俗:“四月十二日为蛇王生日,进香者骈集于娄门内之庙,焚香乞符,归粘户牖,能远毒蛇。”当时的苏州人相信,农历四月十二是蛇王生日,到蛇王庙虔诚祭拜,能远离蛇祸。苏州葑门外以捕青蛙为业的人更要来给蛇王烧香,请蛇王宽恕,因为捕蛙是从蛇口夺食。如今看来,清代苏州人祭拜蛇王的民俗充满着迷信成分,但这一民俗也反映了江南人对蛇心怀敬畏,对蛇感到神秘莫测,希望通过为蛇立庙,减少蛇对人类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