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文作家,以文学的名义欢聚扬州,共同参加“魅力中国·生态之美——第三届‘羡林杯’生态散文奖”颁奖活动,用散文的方式表达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关爱,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这是一次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相约,也是一次文学人欢聚的盛典。 江苏省散文学会会长、原《雨花》杂志主编姜俐敏,学会执行会长、《江苏散文》编委会主任蒯天,学会副秘书长魏丽饶以及北京羡林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李剑锋等出席,作家刘云霞主持活动。 “写作者永远是靠读、写双翼共振,才能飞得高远。”姜俐敏表示,她始终信守鲁迅所言,“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构思要有一双能感知、观照生活和世界的灵敏慧眼,而这慧眼既来自天性的颖悟和感受捕捉美的能力,也来自对人和世界的好奇、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后天训练的感受力,只有感受深、广,才能有独到的发现。她以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举例:在前面三句上再发挥些联想,写出夕阳和朝霞的异同、丰美等等,即可成为不错的文章。但李商隐的感知审美和对生命之爱,使他能透过平凡的自然现象,发现背后的无穷意蕴。一句“只是近黄昏”,顿使整首诗意境大开,振聋发聩,充满了人人心中有而大多说不出的深邃哲理。 李剑锋认为,人类同自然共存,生命与绿色相拥。“羡林杯”生态散文奖设立以来,秉持着“推动生态散文创作、提升大众环保意识”的宗旨,三届以来,见证无数散文作家的辛勤耕耘,他们用文字记录下生态的变化,用情感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创作出无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展现自然生态之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山河壮丽,更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激发了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 本次征文共收到1600多篇散文作品,经过评委初选、复选、终评,王飞、郝敬东、郑能新、凹凸、潘春羽荣获一等奖,杨光华、路远明、杨盛龙、苏天真、李鸿耀、杨艳辉、杨晶等荣获二等奖,马红星、王祖胜、王小冰、林玉明、徐筱榕、孟渭泰、赵利延、赵兴明等荣获三等奖。 杨光华代表获奖作者发表获奖感言。他说,从事影视文学创作的自己能获得本次生态散文奖是个巨大的惊喜,突然感觉离散文很近。这种近,不仅是此时离散文大家近,也让他找到散文梦想与心灵的契合点,找到影视与散文的融合点。他衷心感谢评委老师给予的鼓励,未来将致力于将散文插上影视的翅膀,让生态散文飞得更高更远。 江南影视学院教授丁一,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委员会副主席丹青,羡林国际文学网副总编梁长峨,扬州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苏扬,东方旅游文化网总编赵日超,作家罗文发、郭安廷、权彪、余剑英、蒋春明、蒋经韬、陈国华、周千山、田淑芳等,以及全国部分省市作协、散文协会负责人,业绩卓著的企业家、教授,从事生态环境研究与保护的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90多人参加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