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App
扫一扫阅读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位处江河湖海之间,千百年来被誉为“东方水城”“人间天堂”。水,正是江南文化的灵魂。今天(7月7日)上午,全国首部城市水文化地图——《吴风水韵长——苏州水文化地图》在第十四届江苏书展首发,全面展现了苏州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苏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黄锡明,苏州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习庆共同为新书揭幕。
长江的雄浑、太湖的壮阔,运河的悠长、水乡的细腻,每一处苏州之水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吴风水韵长——苏州水文化地图》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水务局联合出品,苏州石湖智库团队精心编撰,形成了20余万字、约300张插图的成果。该书以古今地图为索引,以从自然地理到历史变迁、从人文景观到生态保护的全方位视角,重点介绍了苏州的水系大泽、水文化遗产、治水故事、水美生活,特别是制作了苏州全域水系图、集各领域精华于一体的吴风水韵百景图等,是一本深入解读水文化的指南,在水文化研究、美文化科普、文旅推广、生态环保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活动现场,作为主创团队代表,苏州城市学院太湖研究院副院长、苏州石湖智库副秘书长陈璇与读者分享了该书的编纂思路和创作历程。她表示,通过全域水系图,读者可以看到苏州通江达海的水文化的资源体系,而吴风水韵百景图将苏州的水文化资源的点点滴滴,包括古井、古桥、古泉、古渡口、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等集合在一张图上,让读者可看、可游、可感知。
“江南水资源丰富、水文化深厚,江南人民自古就很会做水的文章。”特邀嘉宾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说,从总体上看,江南各地在水文化上“大同小异”,即相同点多,差异性小。苏州是江南文化中心城市,其对水资源的经营也更有文化积淀和诗词意境,在人文和美学上更胜一筹。他表示,过去的江南主要是靠水道水网联系起来的,今天也仍然是重要的联系渠道和共同的文化传统。比如江南运河,既有实用性的交通功能,也有文化联系和交流的功能,未来要更多地从文化角度加强联系。他建议,在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方面,可以多搞一些以水为主体的经济、商贸和人文活动,比如举办博览会、节庆、文旅、文创、文学创作大赛等,长三角各城市一起把江南水文化的文章做好。
面对未来水文化不断的发展变化,刘士林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和补充一些不被注意又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河道、微型水景观、临水建筑、村落等,增加和丰富苏州水文化的物质资源总量;二是深入挖掘、阐释人文属性的水文化资源,充分发展基于现实的虚构和想象的水资源,如古代文献、诗词中记载的小桥流水的人居环境和历史人物,与水乡生活相关的船、桥、码头、饮食、四时风俗等,还有文学、艺术、戏曲、民俗等领域的软性水资源,扩展和强化水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三是推动水资源和水文化融合互动,与文化旅游充分结合,深入挖掘精神价值,创造更多的体验消费场景,实现生活化和场景化。
受邀嘉宾之一、苏州文史专家王稼句认为,苏州水文化当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就是桥梁。桥梁是水和人关系的体现,石板坡和桥下的栈道也是苏州水文化的符号。众多的水文化符号汇聚起来,形成了《吴风水韵长——苏州水文化地图》的基础。他还表示,苏州美食天下闻名,而水文化对苏州饮食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食材,如几千年前就开始栽种的水稻,如螃蟹、黄鳝等鲜活的水产品。正是食材的丰富性,构成了苏州饮食的丰富变化。所以,水文化与苏州人可以称“水乳交融”。(苏报融媒记者 姜锋 实习生 王丽敏 吴真铭 文/视频 张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