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阅读江苏的前世今生——《江苏读本》新书分享会”在第十四届江苏书展现场举行。作家叶兆言与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围绕江苏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展开对谈。分享会由该书责编张黎主持。
十五年前,叶兆言出版了《江苏读本》。在书中他以江苏省的十三座城市为叙述主题,从江苏的历史渊源,到江苏的当代发展;从江苏的自然地理,到江苏的文化情结;从宏观的描述,到对细微处的解读,构成了这本很多读者眼中阅读江苏、了解江苏的绝佳读本。十五年后,叶兆言认为是时候让这本书更符合当下的江苏。于是,他实地探访了许多地方,查阅了众多资料,对《江苏读本》进行了约7万字的修订,从而有了这本重新与读者见面的《江苏读本》。
对比增订版和此前版本的目录,读者可以发现,增订版的每一个章节都新增了至少一个篇章的内容。写苏州时,叶兆言聊了聊苏州如今的经济发展状况;写盐城时,他梳理出历史上的盐城闭塞落伍的原因,也指出了当下盐城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在淮安篇中,他又诠释了为啥淮安人会被公认为饕餮之徒……基于对各地历史、文化、经济的调研和考量,他也给江苏各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因为“散装”,江苏更有经济文化发展潜力
“散装江苏”——这是近年来网上调侃江苏的俏皮话,说的是江苏十三个市各有各的不同,每个市甚至于县、村拿出来都是实力强劲,各地的人也对自己的家乡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说到“散装江苏”,叶兆言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形容。
“江苏确实是散装的。”叶兆言通过梳理江苏历史阐释了这一点。江南地区经济富裕,清朝时期在江苏省设立了两个布政使,相当于两个省长,左布政使在江宁(南京)办公,负责安徽和苏北地区工作;右布政使在苏州办公,负责苏中苏南地区工作,“所以很自然地就形成了江苏‘散装’的局面,这是历史造成的。”叶兆言表示。
“散装”虽然成为了调侃江苏的一个梗,不过在叶兆言看来,这种“散装”也成为江苏经济、文化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因为散装,江苏特别包容,特别接纳外来文化,不同文化之间得以进行交流,而且任何到江苏的‘东西’,我们都能把它变得更好。”
“以苏州为例,苏州在某种程度上是江苏最好的化身之一。比如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现在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发展得更好了。江苏文化可以抓住机会,进行转变,‘组装’得更好。”叶兆言说。
“因为‘组装’,江苏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组装的城市之间往往能够形成能量互补。”叶兆言没有谈历史,谈了谈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这一辈人,江南有很多水田,就是沼泽地,可以改良江南的气候,随着工业的发展江南几乎没有水田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把长江的水通过‘南水北调’送到苏北平原,苏北大块的土地可以完成历史上苏南土地所具备的改良气候、解决粮食问题的功能。坦白说江苏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散装’的江苏从经济能量上来说,在世界版图上也应该有它的地位和分量了。”
在范小青看来,江苏的城市文化有一个特征,即普遍性特别强,“你在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无锡等城市走一走,都有可能发现历史的遗迹、人文的记载。《江苏读本》的价值之一是把散落在江苏各地的‘珠宝’‘遗迹’串联起来,再也不是一个散落的江苏,而是一个集中在这本书里的江苏,而且历史文化在其中呈现得很充分。”
苏州影响外来文化,南京兼收外来文化
叶兆言生长在南京,出版过《南京传》这部关于南京人文地理的城市传记;范小青生长在苏州,也曾写过《家在古城》这部关于苏州古城保护的作品。两位作家眼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分别又有怎样的特征?
范小青讲述了一个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她觉得,南京文化比较“杂”,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在苏州却相反,苏州本地文化会逐渐影响外来的文化,“苏州许多老宅的原主人都嫌房子太旧了,租给外来的务工者。走进去,你会发现,宅子虽老,却非常安静和整洁,每家每户门口都种了绿植。外来的务工者其实很多是从偏僻的农村地区来的,但他们住进老宅子之后,生活习惯慢慢地改变了,我想这是苏州文化的一种无声无息的感染力。苏州文化的特点就是绵柔、源远流长,声音不大,但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南京的确是一个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城市。”以饮食为例,“很多短视频都会用南京话调侃‘阿要辣油’这句话,其实南京人在历史上是不吃辣的,我小时候南京是没有辣油的,这是受了外来饮食习惯的影响。”此外,叶兆言指出,南京人吃盐水鸭,也是因为在元末明初时,很多回族迁入南京,让鸭馔成为南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南京这座城市有个特点,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改造,同时还始终保留很多天真的东西。”叶兆言表示。
不过,不论是“影响”还是“被影响”,其中透露的还是江苏人和江苏文化的包容性,“在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都有客家人。为什么有客家人?中国的历史最基本的特点,是北方的汉人不断地迁徙到南方,因为没有办法融入当地,为了保护自己,所以维系了客家人这样一种民系。但江苏没有客家人的概念,因为江苏特别宽容,外来人很顺利地就融入江苏当地文化。”
来源:现代快报官方客户端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垚仟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书香江苏微信公众号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官方微信
shuxiangjiang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