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书展首日,4微米细丝绣出“精微绣”!无锡地情文化尽显江南温柔
今天(7月5日)上午,第14届江苏书展方志江苏馆内书香艺韵交相辉映,一场锡绣文化展演引得参展观众纷纷驻足、啧啧称赞。一架绣台、一组作品,青年锡绣艺术家孙裕玲当堂分享她的作品与技艺,展示了锡绣的魅力和当代青年人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坚守。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盛产丝绸,无锡的刺绣简称“锡绣”,相传有2000多年历史。吴地无锡丝织品早在春秋时期就称誉中原,季札出使中原,赠给郑国子产的礼品便是丝织缟带。汉代刘向《说苑》载,吴王阖閭时官宦已穿绣衣。至明代,无锡有绣娘俞氏,《无锡金匮县志》中记载:“堆纱刺绣,前明尤仲骥妻俞氏所造。早寡保孤,业此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今邑中或仿其法。”明清时期,锡绣兴盛,是曾经极为流行的民间工艺和家庭副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锡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针法,积累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技法。
1959年,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锡绣研究组系统整理了锡绣的百余种传统针法,并于1981年在张炜农副所长和老艺人华慧贞的带领指导下,由刺绣艺人赵红育、陆金仙,画师金家翔,微雕艺人张磊等组成创新研究小组,在继承锡绣传统基础上,探索和研究新品的过程中,创新了“双面精微绣”这一刺绣艺术新品种。
本次书展,展演无锡精微绣的是一名“95”后姑娘孙裕玲,她带来了部分得意之作,或山水人物或翎羽走兽,或匠心重构或随意小品,无不刻划入微、精彩传神,令人目不暇及、叹为观止。在创作演示中,她心无旁骛,淡然安坐,以布为纸,以指为笔,以线为墨,选线、劈线、走线,展露出了发乎心而行于指的自信从容。 “一根丝线,常常要劈成几十分、上百分之一,线不能粗也不能细,要恰到好处。”“绣的时候,要细细体会,找准感觉。”在与观众的交流中,孙裕玲也向大家交流她对于锡绣的理解。
据孙裕玲介绍,精微绣是精致微小的双面刺绣。精微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卷幅微小、构思巧妙、绣技精湛。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体现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工绣制,无论细若蚊蚋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都显得形神兼备、意趣无穷,令人爱不释手。人物服饰上所绣花纹和字体,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精微绣问世后,得到国内外艺术界、收藏界人士的赞赏,并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奖。
作为九零后年轻匠师,孙裕玲还喜欢用一些生活化、趣味化的“小物件”,拉近锡绣艺术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她绣制的抱枕、车挂、项链、福袋、手机袋等作品,精致小巧而又售价实惠,现场陈列的“小物件”吸引了众多观众纷纷驻足观赏。
此次锡绣展演活动,是书展方志江苏馆地情文化展演的首秀,也是锡绣艺术首次亮相省书展主会场。短短2个小时,让观众从感受非遗艺韵中,也加深了对无锡的城市认知。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高涵 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