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不久前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引起了世人对大唐文化的兴趣。唐代是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当时的长安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商贾、旅行者和艺术家等,他们把异域的文化艺术带到了中国,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唐代流行的“海兽葡萄纹铜镜”。“海兽”的“海”是“外国”的意思;而葡萄作为装饰纹样则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原本跟酒神有关。海兽和葡萄的设计传到中国以后,被演绎成了瑞兽和累累果实,寓意着吉祥和延绵不断。
《中为洋用:欧洲艺术中的中国元素》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不过,来而不往非礼也。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也对西方的文化艺术产生过影响。这种影响,以18世纪最为显著。方曦闽的新作《中为洋用:欧洲艺术中的中国元素》(江苏人民出版社)就系统地梳理了欧洲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以及建筑园林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味道。
这本书内容广泛,涵盖的时间从中世纪末直到鸦片战争,涉及的题材则有陶瓷、织物、绘画、家具和室内装饰等。最难能可贵的是除了有清晰、明了的历史性叙述外,书中还配了超过700幅插图,这些图片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王家宫廷、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私人画廊和私人宅邸,有的相当罕见。为了说明中国元素的历时和共时影响,书中还运用了交互参照的方法,使得读者有更佳的阅读体验。
对于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影响,西方学者曾经出版过几本著作,但是他们大都从西方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的著述视而不见。《中为洋用》则中西材料并用。例如在谈到对西方建筑产生巨大影响的河北青县文昌帝君阁时,除了参考了在欧洲广为人知的《荷使初访中国报告》外,还借用了康熙年间编纂的《青县志》。另外,在谈到欧洲的中国式建筑和瓷器时,书中还引用了中国官员和学者如张德彝、郭嵩焘和康有为等人的日记。这些是西方学者所未曾注意到的。
另外,这本书还解决了一些学术上的难题。比如法国画家华托有一幅名画,标题中有Ki Mao Sao的字样,显然来自汉语。但是一般的研究者都将其译成了“纪某绍”或类似的词,令人费解。但《中为洋用》的作者根据画中人物手持的物件及民间信仰,翻译成了“鸡毛扫”,应该是准确的对音。又如英国建筑家钱伯斯曾写过一本《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械和用具的设计》,书中所附的插图中有4副中国的对联。由于其中的汉字严重走形,这组对联一直没有被完整地释读。英国汉学家Emile de Bruijn和他的老师荷兰汉学家Burchard J. Mansvelt Beck只释读了其中的两副,但本书的作者则根据汉字草书和对联的特点释读了所有的文字。再如,欧洲早期制作的陶瓷往往以中国的陶瓷为范本,除了造型和装饰纹样外,常常也模仿底款,这在欧洲模仿宜兴紫砂茶具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本书集中释读了一批18世纪初欧洲仿紫砂茶壶底款,为研究宜兴茶具外销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本书娓娓道来,并时时插入一些有趣的掌故,因此一般读者阅读起来会觉得非常流畅。但同时作者对于书中的史实作了详尽的注释,专业研究人士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总之,《中为洋用》这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干货满满,无论是作为消闲还是研究的读物,读者应该都不会感到失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END
实习编辑:曹立鹏
责任编辑:张 珺
二 审:罗媛媛
终 审:李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