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csgo雷竞技开赛 省直 昆曲走出“深闺” 古籍送到“指尖”

昆曲走出“深闺” 古籍送到“指尖”

2023-7-4|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1701| 评论: 0|原作者: 杨民仆|来自: 新华日报

摘要: 温润水磨调,水袖翻飞中,昆曲小剧场一票难求,很多观众是年轻人;蓝印花布的应用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第四代“小传人”在学校里传播非遗技艺;博物馆里,游客戴上AR眼镜与历史人物“对话”……传统文化正逐渐适应市场 ...
  温润水磨调,水袖翻飞中,昆曲小剧场一票难求,很多观众是年轻人;蓝印花布的应用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第四代“小传人”在学校里传播非遗技艺;博物馆里,游客戴上AR眼镜与历史人物“对话”……传统文化正逐渐适应市场规律和新的传播方式,在“变与不变”中呈现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记者调查发现,传承和传播中的创新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面貌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不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走进2校园,年轻人接过传承“接力棒”
  位于南京朝天宫的兰苑剧场,是很多昆曲爱好者的精神家园。每到周六,剧场常常一票难求。慢节奏的昆曲,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何会变成年轻人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呢?
  “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梅花奖得主施夏明认为,一方面要坚守传统,典雅的唱词、婉转的唱腔、一桌二椅的表现形式都是昆曲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吸引观众“最核心”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时代,省昆剧院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新创作的《世说新语》《浮生六记》等传统剧本,《梅兰芳·当年梅郎》《瞿秋白》等现代剧,表现形式更符合观众的审美。
  曾有一段时间,昆曲也是“养在深闺”,很难走向市场。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兴起,一些爱好者在网上建起昆曲讨论版,在校园内引起反响。既然大学生喜欢,能不能让昆曲进校园呢?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推动下,省昆剧院走进南京各大高校,演出折子戏现场赏析互动,还帮助学校建立昆曲社团,在高校培育年轻的戏曲爱好者。
  回忆起兰苑剧场的“成名”历程,省昆剧院原副院长王斌深为感慨。为吸引更多观众,演出前举办赏析昆曲的公益讲座,演出时主持人还会讲析其中唱段。同时,剧团来到公共空间进行戏曲推广,比如昆曲演员走进地铁、高铁与乘客互动;省昆剧院最早还打出宣传语“坐着高铁看昆曲,长三角一日还”。
  同样作为非遗,南通蓝印花布在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精华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蓝印花布原用于被面、蚊帐、门帘、包袱布等传统物件,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和团队创新推出台布壁挂、丝巾领带、包袋、鞋帽、玩具、工艺品等系列产品,既保留蓝印花布的含蓄质朴,又突出实用价值。“融入百姓生活,创新有了根、有了魂,才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吴元新说。
  吴元新还不断拓展蓝印花布的生存空间。他与艺术大师韩美林合作,将十二生肖、天书、岩画、数字等元素大胆运用到蓝印花布中,受到市场青睐。他还参与举办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培训400多名来自全国的传承人,并与视频平台合作开展直播业务,让一批批创新蓝印花布走向市场,走进人们的生活。

  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不久前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江苏文库》数字资源库瀑布屏引人围观。
  “3个55寸屏拼在一起,700多册《江苏文库》图书封面在屏幕上实时移动,视觉上形成如瀑布一般的奇妙效果。”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中心副主任蔡立告诉记者,“瀑布屏中的内容直接对接《江苏文库》数据库,点开其中任意一个封面,读者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数字阅读。通过大屏幕,《江苏文库》的古籍文献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给读者。”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古籍传播是一个难点。《江苏文库》数据库目前可在线阅览前四批出版的所有图书,共726册,第五批也即将上线。普通读者通过电脑、手机浏览,古往今来大量的经典著作变得“触手可及”。他们还尝试将厚重的古籍与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产生连接:比如采取定制打印方式,让读者从《江苏文库》数据库中选取名人书画、古籍封面等,打印到T恤衫、帆布包等物品上。
  在扬州博物馆,观众可通过VR技术,体验古代雕版印刷的全过程: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宋朝,走过一段繁华的古代街道。在雕版印刷书坊里,变身为书坊里一名学徒,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传授备料、雕刻、印刷、装帧等步骤。
  “体验者戴着VR眼镜移动手柄,可以感受到书坊忙碌的气氛,同时在旁白中学到印刷的历史,在帮忙打杂中体验所有的制作流程。”博物馆工作人员张晨介绍说。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小型VR影院,大屏幕画面和体验者通过VR看到的画面同步,博物馆的老师可根据进程随时指导体验者如何操作。
  AR、VR技术的加持,让更多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形态。在徐州博物馆,游客戴上AR眼镜,金缕玉衣、豹形铜镇等清新古朴的大汉文物通过3D动画逼真呈现;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借助VR技术,观众可以穿越到600年前,看到琉璃塔在数字世界里“奇迹重生”,并且与历史人物对话,身临其境感受琉璃塔的魅力……

  “博物馆+”,创新活动让文物“讲故事”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探索“博物馆+”模式,让文物“讲述”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这叫‘雕漆龙福祥云宝座’,是清代皇帝的专用坐具,也是清代晚期江南、扬州两淮盐政的贡品。这个宝座的漆有什么特点呢?你们看,整体为红漆,中心及背面、扶手用黑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南京博物院志愿者对参观的孩子们循循善诱。参观完展览,孩子们回到教室,了解中国漆器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课程最后,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手工环节——制作一款多彩漆盒。
  像这样传播传统文化的“公益文化课”,南博每周都要举办。比如,在展厅找寻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砚,认识“端、歙、洮、澄”四大名砚;走近与夏至相关的文物,动手组装一只“日晷”模型;参观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动手做一个“青花瓷花园”……每周活动内容刚发布,名额就被抢光。“孩子们不仅能从中体会到中国古人的智慧,还会把作品带回去跟家人分享,起到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的效果。”南博社会服务部主任许越说。
  “古籍探秘”是南京图书馆重点打造的品牌活动之一,已成功举办“小小古籍修复师”“走近《四库全书》”等30多期主题活动。“‘小小古籍修复师’活动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孩子们到古籍修复中心参观,老师给他们讲解并示范古籍是怎么修复的,最后孩子们自己动手体验线装书制作和刷版。”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陈立认为,“参与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更好地学习保护、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京六朝博物馆最近发布“从南京到北京&从南朝到北朝”夏令营活动,活动期间将带着孩子们到北京殿宇坛庙间、大街小巷中寻找城市间的异同;到河南郑州、洛阳,打卡国宝、考古探方、欣赏石窟等,探寻中原文化、感悟华夏文明。
  六朝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李舟告诉记者,南京六朝博物馆还推出“考古六朝·双城记”等研学活动,每次活动都引发报名热潮,通过在城市实地探访,和文物古迹亲密接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