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单位研发的《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上线,即日起公众可从国家图书馆官网登录免费使用。 此次发布会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北京大学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古籍办主任冯士新,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等出席。 《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是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首批26个重点项目中的代表性成果。《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保存了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永乐大典》副本目前仅发现有400余册800余卷及少量残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藏家手中。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永乐大典》224册,占存世大典的一半以上。 据介绍,《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项目的第一辑收录了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40册、75卷的内容,共涉及14个韵部、17个韵字、1800部书,除呈现《永乐大典》高精图像、整体风貌及相关知识外,还尝试对部分大典内容做了知识标引示范。《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包含了已批准公布的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还收录了大量书影图像、说明文字内容。 饶权表示,两个项目的发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物古籍活化利用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高校学术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集中力量开展的基于智能环境下古籍数字化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的一次新尝试和突破,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冯士新建议,各相关单位以此次发布为新起点,持续在古籍数字化领域深耕细作,久久为功,积极开拓创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强化古籍数据的挖掘和智能化应用;注重互联互通,按照标准规范建好用好各类古籍数据库和资源平台,积极对接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等平台,及时发布最新成果,进一步提高古籍资源共享水平和服务效率;加强工作协同,充分发挥各单位优势,在古籍高清影像文本数据和智能利用建设方面加强分工协作。 熊远明表示,此次发布的两个项目将为大众提供古籍数字化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古籍知识服务,为进一步推进古籍数字化和古籍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王博谈道,此次发布的两个项目是活化古籍资源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数字人文的理念和技术,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广阔地域分布和繁杂人物关系形成系统知识图谱,将《永乐大典》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其流传历程生动展现,为大众探索和了解传世古籍提供了重要途径。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图书馆与高校、科技企业合作,为古籍数字人文建设提供了一个合作样板。会上还围绕古籍数字人文建设、古籍知识图谱构建、古籍知识服务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