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工作照 改编自周梅森同名小说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大博弈》眼下正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热播。该剧对准“中国制造”,以中国重汽行业的发展为背景,以地方国企北方机械公司为切口,讲述了孙和平(秦昊饰)、刘必定(田雨饰)、杨柳(谭凯饰)三个有梦想的企业家,在不同立场上,为各自使命相互制衡,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博弈。这其中,既有市场浪潮中的交锋,也有人性上的较量。 跟踪了12年的原型 “20年来,它一直就是我想写的故事。” 周梅森说,《大博弈》的创意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 当时,改革开放加速,资本市场雄起,2005年,一家上市公司被地方国企兼并,引起周梅森的关注,后来恰逢股改,他又身不由己成了“中小股东代表”。那段不可多得的经历被周梅森揉到了小说《梦想与疯狂》中。不过,当时小说写的主要是,股改中大股东对小股民利益的侵犯,制造业只是一笔划过。 小说出版后,一家著名重装动力集团公司老总与周梅森见面时,向他讲述了自己逆风翻盘的故事。这位企业家在最困难时,曾远赴印尼雅加达拓展市场,但推销并不顺畅。他发现当地鼠患严重,便灵机一动,从国内购来老鼠药售卖,在当地供不应求。“当时在雅加达售卖一包老鼠药的利润,甚至超过一台小发动机。”周梅森至今都能回忆起这位企业家神采飞扬的样子。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透过这段经历,周梅森对“商业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强烈感受到他身上的坚强毅力和商业嗅觉,以及在艰难转轨过程中,顽强崛起的企业家精神。” 这位企业家正是《大博弈》中孙和平的原型。此后,周梅森跟踪“原型”12年,几次到他旗下的企业采访体验,深度接触后,一个关于中国制造的故事在脑海里酝酿。在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周梅森还研究了一批制造企业,电视剧中观众能找到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企业的影子。 关于“中国制造”,周梅森想换一种方法来讲,直面中国制造业几十年来走过的艰辛悲壮之路。周梅森说,《大博弈》讲的是中国制造是怎么崛起的,如何在博弈中发展壮大,他希望能写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荡气回肠,为这段历史留下文学和影视的记忆。 改革开放40年是博弈的史诗 剧中,北方机械厂经营不善即将破产,远在东南亚担任海外销售经理的孙和平临危受命就任厂长。凭借强烈的市场意识,他带领北机加入老同学杨柳掌舵的汉重集团,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北机获得新生,在香港上市。为了做大做强,孙和平又谋求收购老同学刘必定控股的红星重汽,三个充满梦想的企业家,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大博弈…… “在内部博弈中壮大,在世界博弈中出彩”,周梅森认为,“改革开放40年,是博弈的史诗”。《大博弈》中的三个主人公,怀着同样的重卡整装制造梦。孙和平头脑灵活,勇于创新;民营企业家刘必定狡黠豪气,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深谙资本运作;杨柳身为国企集团掌舵人,进退有度,运筹帷幄。“三人虽个性迥异,但他们都是中国制造艰难崛起的中坚力量。我最欣赏他们身上的博弈精神,逆风翻盘不甘失败的英雄主义。”周梅森说,三人的关系,代表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财富欲望与道德坚守的博弈。 周梅森的人生道路,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作为亲历者和受益者,他对那个年代充满了感情。 在周梅森看来,中国制造也经过了“质”的飞跃。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连每户一把锄头都满足不了。改革开放后,迎来发展良机,日用工业品遍地开花,从打火机到空调、冰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制造基地,温州的打火机、绍兴的纺织、义乌的小商品名噪一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制造开始转型升级,格力空调、联想电脑等大批国产品牌在全球竞争中迅速崛起,到了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开始雄踞世界第一的宝座…… “中国制造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不断淬炼升华,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也震惊了世界,这个不能不正视。”这40年来,周梅森密切关注着中国制造的起步,制造业界活跃的企业家,也被他注视良久。 “《大博弈》的立足点,在于写出那个时代的本质。”周梅森解释,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后,迈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后来的拥抱全球化,相当于迈进了“博弈场”,中国的宏大叙事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我需要写一部工业和资本博弈的史诗,向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致敬!” 力求写透中国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 《大博弈》中的孙和平带点痞气,是周梅森最喜欢的人物,在一开场,孙和平就奉上了大场面:他在东南亚谈生意,遭遇警匪枪战。为了卖出更多的发动机,孙和平将老鼠药搭配发动机一起卖;听说要回国接手摇摇欲坠的机械厂,他几度寻求跑路,勉强出任后又四处卑微找其他企业“讨饭”寻找资金。 周梅森说,孙和平的创业经历“不正经”,博弈过程不按常理出牌,但最终逆袭成功。 创作的关键在于写“人”,周梅森想站在时代的高点写出人性的复杂。《大博弈》中没有力挽狂澜史诗般的英雄气,而是将严肃的制造业改革故事用生活化方式呈现出来。 周梅森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拿捏,与他足够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无关系: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周梅森在山上砸过石子,在建筑队当过小工。18岁那年,他成了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一名工人,每天在300米深的井下运煤。23岁,周梅森成为一名杂志社编辑。后来,又下海经商,参与房产开发、实业经营、证券投资等。 “我的书桌就放在社会上,放在大地上。”周梅森说,自己从一个矿工开始写,一直写到现在,40多年来,他很欣慰,自己在小说中完成了他看到的那部分世界。 “生于这个时代,创作不能不关心这个时代。”从1996年的《人间正道》,到《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再到《大博弈》,周梅森认为,“现实主义一定是直面时代大潮又刻骨铭心的。”他说,我们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崛起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会暴露出来,这很正常,但我们要有正视矛盾的勇气,力求写透中国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 周梅森希望更多年轻人能看看这部剧,“我讲的故事他们或许没经历过,我描述的那个年代,或许他们还没有出生,但是,英雄主义,与命运拼搏的斗志、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年轻人应该具有的底色。” 周梅森希望,这部剧能激励年轻人向上向善,“遇到挫折不要躺平,青年一代应该成为时代的发光体,孤勇者多了,荧光也能汇成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