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新书分享会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举行。著名作家鲁敏、王振羽与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联络人袁爽,陪同读者朋友们共同走进《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三位嘉宾为大家介绍了南京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的来龙去脉,以及南京能够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资源。
2019年10月31日,在历时三年的“申都”活动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自此,南京成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2020年9月,南京成立“文学之都”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南京“文学之都”建设规划纲要(2020—2023)》。紧随其后,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成立,负责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品牌管理运营。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由南京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南京文史各领域的一流名家联合创作而成,以“大家小书”的方式,全方位向大众普及“南京为什么是‘世界文学之都’”。
作家毕飞宇为本书倾情作序。并在序言中对其内容和价值总结道:“希望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展示南京‘申都’的来龙去脉、‘文学之都’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风采,以及‘文都南京’的标志性IP,使之成为阅读‘文都南京’必不可少的‘入门书’和‘宝藏书’。”
活动现场,鲁敏作为当代南京作家群中的一员,从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和文学氛围谈起,她谈到无论是在鸡鸣寺、夫子庙、中山陵……只要身处南京,就处处可以寻觅到文学的踪迹和历史的回响;同时南京的文学窗口也非常多,有以先锋书店为代表的众多民营书店,还有数量不断增多的世界文学客厅、亦或是南京出版行业的发展,都体现了南京作为文学之都的实至名归。
王振羽是《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作者之一,撰写了其中 "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 六朝松下曾三载——巴金 " 两个篇章。在他看来,这两个与南京有关的人物都称得上 " 勇者 "。王安石曾三次担任南京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在南京不同于苏轼、陆游、辛弃疾的匆匆而过,也不似文天祥在南京羁押两月,他在此多年,终老于此,对这一方山水的体悟不同凡响。他为官勇于任事,大刀阔斧,敢作敢为,争议颇多,盖棺而难定论。"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三不足’并非王安石的原话,却符合他的思维逻辑、行事主张。" 巴金在他百余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在南京的东南大学附中就读三年,毕业后选择去海外留学,自此改变了自身的人生轨迹,跻身于时代的洪流。1992 年南师附中 90 周年校庆,矗立的巴金铜像上镌刻着他所题写的四个字:" 掏出心来。"" 今天我们谈起巴老,谈论的是他‘讲真话’的勇敢、力量和温暖。"
作为推动南京申请世界文学之都的重要角色,袁爽谈到南京成为中国首个文学之都在于南京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次,在南京拥有了“文都”这张新的名片之后,袁爽及其团队还会继续推广这一品牌,并加强南京和世界其他文学之都的友好互动,让“文都南京”真正深入人心。
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一古一今两张文化名片的迭代。南京以文学为媒,既开启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南京“新篇章”,也给南京城市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