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成为范仲淹一生的形象符号。但是,真实的范仲淹只有这一面吗?7月2日,文史作家、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得主郭宝平的长篇历史小说《范仲淹》新书分享会在苏州举行。作者以书为媒,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空,与一个有血有肉的“范仲淹”相遇。
从寒门少年到国家栋梁,范仲淹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进则主政朝堂、戍守边关,退则执教兴学、优化风尚。令时人感佩,“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让后世敬仰,“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这样完美无缺的范仲淹,一开始并没有让郭宝平有写作的欲望:“写他的人已经很多,人云亦云的事没有必要去做。”直到开始创作《大宋女君刘娥》,绕不开范仲淹这个人物,郭宝平开始通读范仲淹全集,浏览他的“迷弟”欧阳修等人的记载,“我对范仲淹有了全新的认识。”
范仲淹是个性情中人。他在任边帅时,因为擅自与交战中的西夏王元昊通信而受贬,赌气跑到长安治病,打报告说自己衰病交加,无法胜任繁重工作,请求安排一个闲差;可是半个月后当朝廷任命他为环庆路主帅时,他又立即精神抖擞上任、全力以赴履职。“仿佛受长辈责备后赌气、撒娇的孩童。这是范仲淹的真性情。” 郭宝平说。
范仲淹也深谙进退之理。有史料记载,范仲淹在得意时饮食简朴;失意时则相对丰盛。“为什么呢?这表明视进退为常态。进也即升官时简俭,表示不看重这个,随时可以离开;退也即贬官时丰盛,表示有以自适而志气自若。” 郭宝平认为,生活细节反映了范仲淹的处世态度,坦荡、从容、自适。
“还原一个真实的范仲淹的想法确定下来了。”于是,在尽可能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郭宝平通过小说以范仲淹的生活经历与仕途履历为主线,由乡野到庙堂,由江湖到边关,讲述范仲淹如何从布衣平民登上相位、开展变法直至生命终结的故事,生动再现了范仲淹传奇的一生,展现了一代名臣的家国情怀与伟大人格。
选择在苏州让“范仲淹”与读者相遇,其实是意料之中的缘分。郭宝平介绍,范仲淹是苏州人,在苏州主政三年,赈灾治水、兴办官学,救世济民,很有作为。晚年的范仲淹,拿出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在苏州建立范氏义庄,周济范氏家族。该义庄后来变为文正书院,书院历经元、明、清千余年而不衰,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景范中学”。
现场分享活动同时邀请了中国范仲淹研究会高级顾问、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名誉会长、范仲淹28世孙范敬中,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副秘书长范以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吟诵(唐调)”传承人魏嘉瓒和凤凰出版社倪培翔社长等嘉宾。
活动最后,魏嘉瓒和景范中学的学生们,分别用“唐调”吟诵和普通话朗诵的方式,与现场的观众共同重温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激起阵阵掌声。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书展报道组
编辑: 任虹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