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省直 紫金文艺评论丨作为素养的文艺评论与文艺评论的素养

紫金文艺评论丨作为素养的文艺评论与文艺评论的素养

2022-5-11|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1528| 评论: 0|原作者: 汪政|来自: 学习强国

摘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在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江苏省委宣传部等五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 ...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在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江苏省委宣传部等五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江苏加快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江苏文艺评论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批评,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努力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文艺评论家的核心素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这样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艺评论本身应该成为社会的必备素养,这在文艺越来越普遍的当代尤其如此。要知道,文艺并不仅仅是文艺家的事,并不仅仅是文艺界的事。在文化、教育不发达的古代,文艺的普及程度很低,特别是一些高雅艺术,唯有少部分贵族能够欣赏。但是,到了现代社会,情形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国民教育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文艺场馆的兴建,文艺欣赏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艺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构成。欣赏文艺,对普通人来说,不仅必需,而且可能。而不管是接受还是创作,都需要对文艺的理解,对什么是好作品的标准的掌握,而这些都需要文艺评论去“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实施意见》)。不仅专业的文艺评论,自发的文艺评论也随处可见。从文艺的总体接受上说,有生产就会有选择、有消费,有消费就必然有评价,某一个电视剧热播了,某一本文艺图书畅销了,某一出舞台剧上演了,甚至,某一处出现了大型的城市雕塑……都会引发议论。我们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在任何人群集聚的场所,在任何一处休闲空间,在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上看到这些议论,它们其实也是文艺评论,一切关于文艺作品、文艺家、文艺现象的讨论都是文艺评论。《实施意见》指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人民大众对文艺的鉴赏和评判常常表现在这些日常性的评论中。需要我们去倾听、发现、总结,并体现在我们的文艺工作中。
  从文艺作品实现其价值的角度说,只有形成了大众接受反应的文艺传播才是真正的、有效的传播。文艺不只有生产,更应该有一定量的社会接受,而能否有对文艺的反应是一个社会审美水平的体现,最终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文艺评论是一个社会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正因为此,一个社会要真正地繁荣文艺,形成落地的可持续的文艺生活流,是否具有高质量的专业性的文艺评论与积极健康的大众文艺评论非常关键,作为核心素养,它是检验优秀作品的接受度与社会文艺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尺。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文艺评论的质量,同时也要提高大众的文艺评论水平,从而培育全社会的文艺评论氛围,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可以做,而且能够做也必需做。《实施意见》要求“通过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引导人们认清和坚持文艺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而从提高大众评论水平来说,我们有那么多的文艺教育资源,有那么多种类多、覆盖广、速度快的传播平台,有那么多文艺场馆与文艺活动,只要将专业评论镶嵌进去,既将专业评论引进到大众的文艺生活,同时也为大众评论提供流通的通道。长此以往,培土厚植,作为社会素养的文艺评论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优化我们的社会品质。
  第二个层面自然是从更为专业的角度说的,那就是,文艺评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我们该如何提高?一般认为,文艺评论是一个专业边界较为清晰的学科或技能,其实,它的综合性相当强,涉及的知识与技能领域非常广。文艺评论首先要具备的是价值素养,文艺作品总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同时也会表达创作者的倾向,对这些内容批评是肯定还是否定,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做出价值评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内容进行阐释。可是,我们的一些文艺评论时常放弃了价值评判,无法看出评论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自然也就无法发挥文艺评论“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创作引领、舆论引领的重要作用。”(《实施意见》)其次是审美素养。我们的一些文艺评论讨论的都是一些非审美的问题,好像评论的不是一部艺术品。审美素养是一个人对美的发现、感知与体验,需要长期的审美活动的涵育与训练,如果进行文艺评论,却无审美表达,那么说外行话就难免了,要使自己的评论具有说服力就更难了。再次是理论素养。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是形象思维,前者是逻辑思维,因此,一个评论家必须具有理论素养,一篇评论必然具有理论含量,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必须建立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文艺评论的理论素养包括很多,美学理论、文艺学理论这些专业理论是首先必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的文艺评论的理论素养要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华传统美学放在突出的位置,如《实施意见》要求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运用中华美学精神阐发评价作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然后是方法素养。方法是与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理论的技术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素养的多少是与理论素养的厚薄成正比的。所以,方法素养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说是理论应用的能力。另外,方法与评论对象又密切相关,不同的评论对象应该运用不同的评论方法。许多文艺评论方法单调,一些评论家几十看来就是一种方法包打天下,不管领域不同、体类各异、风格不一,都用同一种方法,这显然是不行的。最后还有知识素养。文艺评论的知识素养有两个维度,一是专业知识,那就是与文艺相关的专门性知识,你搞文学评论,你对文学了解多少,你做戏曲评论,你对这一领域又知道多少,就说造型艺术,近到创作,远到展览,从抽象说有流派风格,从具体说有技法材料,这些知识都是文艺评论的“硬核知识”。二是非专业的,那就更广了,广到百科全书都不过分。一个艺术一辈子可能只从事有限的题材的创作,比如郑板桥,就画梅兰竹菊,又以兰竹居多,但一个文艺评论家不可能只评论一个艺术家或只评论一种题材的创作。从理论上说,只要评论作品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评论都必须予以评论,很难想象一个不通历史的人去评论历史剧,一个不具备经济学常识的人云评论财经作品,现在,网络文学中有着极其专业的知识控创作,这对评论家来说实在是相当大的考验。
  文艺评论素养的综合性体现在多方面,许多看上去与文艺评论似乎关系不大的领域其实关系很大,比如语文素养,在我看来就是文艺评论的核心素养。说白了,文艺评论最后的呈现方式就是一篇语文作品,是以语文文字的形式表达对评论对象的看法与判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艺术作品接受的最后结果都成为一个语文现象。不管是哪种艺术作品,作为被接受的标志,就是他们在接受个体那儿的语文化转化,即使是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对文学作品的记忆与背诵还是为了进一步的欣赏,只有将文学原著变成读者自己的理解,它才是真正意义的被接受。而艺术作品从其原有形态转化为语文形态便是文艺评论的开始,对艺术作品语言文字的复述、概括、与评价就是最初始意义上的文艺评论,因此,语言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艺评论水平的高下,对作品的描述与复现是否准确生动,对作品信息的提炼是否抓住了重点,对作品的概括是否精当,对作品的评价是否中肯等等既是文艺评论,也是语文行为。因为文艺评论成果的最后呈现是语文作品,所以,除了从文艺评论的角度严格要求这些成果外,还必须从语文的角度提出要求。《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改进评论文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讲真话、讲道理、讲正气……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不以情绪化代替理性思考”等等,都是在倡导优良的评论文风。再比如作为语文作品,除了符合文法外,还应活泼,生动,亲和。应该提倡文艺评论表达风格的多样化,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既有学理,也要漂亮。中国古典文论基本上都是美文,鲁迅、沈从文,朱光潜、宗白华、李健吾、李长之、钱钟书、汪曾祺、孙犁、王朝闻等人的评论要么深得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要么具有欧美随笔的风姿,本身就是艺术品,他们既是评论圣手,又是语文大家。
  再一个就是媒介素养。文艺评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要进行交流,进行传播,就必须通过相应的媒介,于是,是否了解媒介,是否具有媒介素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文艺评论的核心素养,这一点随着多媒体与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实施意见》要求“建好用好网络新新媒体评论阵地”,不熟悉新媒体怎么能达到这一要求?我们过去认识的文艺评论基本上是以文章形式出现在报刊上。而到了多媒体时代,电视、广播、短视频、直播、弹幕、微博微信、跟帖留言等等,其覆盖面与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报刊媒体,如果不了解多媒体,掌握不了多媒体技术,不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会严重影响文艺评论的传播面与影响力。千万不能将此理解为只不过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只是把纸上的文字搬到网络上,怎么能设想将自己长篇大论的评论转贴到抖音、快播上?也不能设想在电视以及许多互动平台上去朗读自己的学术论文。这些新平台为什么是那样的运行方式?为什么是那样的速度与长度设计?这都是建立在反复的实验基础上,是经过接受心理学与传播学的测试后的设计构架,在这样的构架中,我们需要的是另一种话语形态。这种语体的改变直接关系到概念的运用,关系到文艺评论最后的成果形式。进入到了多媒体环境后,文艺评论的媒介关系改变了,即时的反应、评论家的在场等等都与传统评论个人独语以及评论反应滞后差别相当大,这都需要评论家们具备相应的媒体能力。而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互动,这种互动一定是建立在内容与话题基础上。这些话题如何产生?它需要怎样的调研?什么是一个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话题产生的最大公约数?新技术环境中的评论话语既需要我们的核心观点与价值引领,又考验我们是否能将这些观点与价值化作新媒体的话语形态,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性语体。
  需要特别指出来的就是网络环境中的评论伦理,这是媒介素养最为核心的部分。网络环境既有与传统传播环境一样的地方,它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它同样是公共领域,理应遵守现代公共环境的秩序,任何网络环境的参与者都应该具有现代公民的品德。同时我们又要看到现代网络环境与传统传播渠道不一致的地方,它的即时性,它的在场性,它的模拟性,它的商业性,它的参与者异质性……许多既熟悉又陌生的因素叠加在一起,许多在传统传播中延时性纵深感在网络环境中被压缩了,平面化了,偶然性、不可预期性以及网络背后的权力运行可能绑架我们,操控我们,而不可测的碰撞更让我们防不胜防,永远没有现成的预案可以应对一切,也没有事先写好的剧本让我们按部就班。如何理性地看待网络环境中不同的声音避免“翻车”,如何防止情绪化的伤害,如何坚持立场又如何顺势而为,“不唯流量”,抵制“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实施意见》),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发挥文艺评论的最大效能,凝结共识,形成强大的富于建设性的网络文艺评论共同体是每个新兴媒体文艺评论人需要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 汪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