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省直 他们都是古籍“守护人”

他们都是古籍“守护人”

2022-4-29|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2761| 评论: 0|原作者: 王慧 陈洁 于锋|来自: 新华日报

摘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明了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发展方向。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江苏留下了丰厚的文献典籍。长期以 ...
  编者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明了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发展方向。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江苏留下了丰厚的文献典籍。长期以来,一批批江苏“古籍人”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为古籍的整理、保护、传承默默耕耘,用聪明才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本期“记录”版走近几位江苏古籍人,听他们讲述和古籍之间的不解情缘。

  方向东:皓首穷经,用16年啃下《五礼通考》
  春和景明,草木萌发,南京师范大学退休老教授方向东,并未像其他老人一样出门踏青赏花,而是从早到晚地端坐在案头前,安安静静地与古书为伴。
  这是紧张而忙碌的一天,也是方老几十年来从事古籍研究再寻常不过的一天。年近七旬的方向东,从1985年起便一头扎进了古籍世界,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皓首穷经,完成了一系列浩繁而琐碎的古籍整理,将一部部精审严校、可读可用、质量可靠的古籍经典奉献到读者面前。
  方向东与古籍的“缘分”颇深。1985年读硕期间,方向东和妻子准备去拍结婚照,在南京新街口一家书店里,偶然发现了一套1983年第三次印刷的《十三经注疏》,定价34元。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方向东当即用拍结婚照的钱,买下了这套书,结婚照也因此没有拍成,以致妻子多年唠叨此事。方向东坦诚地说:“当时这部书很难买,对我来说,它比拍结婚照意义更重大,后来它陪伴了我几十年,帮我完成了阮刻《十三经注疏》的重新点校。”
  古籍整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工作?方向东解释说,“中华文明五千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古籍是没有标点的,现代人读起来非常吃力,古籍整理就是对古籍进行校勘、标注、今译等加工,目的是使古籍便于当代人的阅读和利用。”
  “古籍整理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流程,几乎都是用时间堆上去的,从选择一种古籍的底本,到校对各种版本,施加标点,交付出版社进行编辑排版,再几次校对,都是很费时费力的工作。有的时候,因为一个字一个标点都牵涉到不同的理解,往往需要查阅很多文献资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考证。”在20多年时间里,方向东几乎没有假日,除了吃饭睡觉,每天平均伏案12个小时以上。
  埋首故纸堆,看似枯燥乏味,方向东却乐在其中。2018年,方向东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的古籍整理工作并未“退场”。2020年,方向东和另一位学者王锷共同端出了一部大部头著作《五礼通考》。这是清代的礼学名著,被称作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百科全书。《五礼通考》正文262卷,字数多达600万字,这样的大部头著作,即使一天看一万字,也要看上两年。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方向东和王锷从2004年开始,整整耗费了16年时间。
  《五礼通考》记录了历朝历代各个时期的礼仪制度和礼节仪式,比如古代的拱手礼,平时行礼,男的要把左手抱在右手上,女的要把右手抱在左手上。迎接宾客时,进门时主人从右边走,客人从左边走,每到拐弯处都要行拱手礼。
  “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几千年的礼乐文明,我们拿什么来证明呢?”虽然《五礼通考》中的很多礼仪形式已经不适合今天的社会了,但方向东认为,礼的内涵并没有改变,礼让的深层次内涵就是和谐和尊重。“整理《五礼通考》对后人的启示是,如何更好地继承、延续我们的礼乐文明。”
  “中华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古籍是它的根,平时看不见,人们熟知的四大名著、唐诗三百首,是靠根获得滋养的繁枝茂叶,真正的根脉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研究。”方向东说,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这对古籍整理、古籍出版、古籍保护来说都是值得高兴的事。但他同时建议,当下的古籍保护工作要从制度、考核机制、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保障,让古籍整理出版成为受人尊敬、社会认可度高的职业。
  他坦言,“这一行比较清苦,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每小时劳动只有十几元,而在很多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并没有纳入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所以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其中。”
  方向东说,“古籍整理是一门横跨多学科的学问,既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广博的视野,但现在学校人文学科分科太细,导致一部分学生综合基础太差,学中文的不懂历史,学历史的不通中文,造成古籍整理人才的断档缺失。”
  他同时建议,推广古籍,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到普及方面,消除古籍与当代人之间的鸿沟,“我们需要提高全社会对古籍的阅读理解水平,让孩子从小亲近古籍,将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只有多角度多层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让那些经历时间淘洗、流传了千年的古籍‘活’起来。”

  葛怀东:培养“古籍医生”,传承文化记忆
  用毛笔粘上浆糊在古书破洞处涂刷,迅速将补纸粘在破洞上,再撕掉多余的纸……金陵科技学院的课堂上,古典文献学(古籍修复)专业的葛怀东老师正在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学习修复古籍。
  2004年至今,葛怀东一直在金陵科技学院从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古籍修复是一项细致的手工活儿,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要经过编号、去污、清洗、连口、补蛀洞、镶补、托裱、装订等多重工序。”葛怀东教得认真又耐心。
  1989年,葛怀东考进山西大学就读图书情报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又进入苏州大学攻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师从知名古典文献学家潘树广教授。由于经常要去苏州大学图书馆翻阅古籍,在进入奇妙浩瀚的古籍世界的同时,葛怀东也见到了很多古籍虫蛀鼠啮、霉蚀粘连的状况。“那时候我就存下一个念头,有机会一定要让这些古籍延年益寿,重新焕发生命力。”
  葛怀东目睹的情况,只是当年我国古籍整体保护状况堪忧的冰山一角。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国内馆藏古籍多达五千余万册,有三分之一需要修复,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亟待抢救。古籍修复保护人才匮乏,是当时另一个突出问题。2003年,国内在编的古籍修复师不足百人,业务精熟者不到20人,且很多年龄超过五旬,古籍修复队伍面临极其严重的断代危机。
  针对这一状况,2003年底,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并指定在北京、上海和江苏展开试点工作。江苏省选中了金陵职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前身)开办古籍修复专业。“2004年,我校以‘历史文献保护’的名称创办古籍修复专业,后改为‘古籍鉴定与修复’专业。2007年,该专业顺利升级为国内第一个古籍修复专业,名称定为‘古典文献学(古籍修复)’,沿用至今。”回顾十几年来筚路蓝缕的办学历程,葛怀东感慨颇多。他和他的同事们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凭空打造起我省第一个本科层次的古籍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专业太过冷门,培养的核心当然是实操技能的习得。从哪里找技艺高超的古籍修复师来授课,是葛怀东最初遇到的一个难题。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在创办之初就得到南京图书馆的大力支持,葛怀东请来了当时南图历史文献部修复组组长周苏阳老师担任技能导师。从2005年开始,参与修复过《敦煌遗书》《永乐北藏》等著名古籍的周苏阳在金陵科技学院埋头任教,将一身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馆藏古籍太过珍贵,不可能调出来让学生们“练手”,葛怀东便常常出没于南京朝天宫、仓巷等旧书市场,用低价购入大量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残损线装书,供学生们练习修复技术。
  “修复瓷器时,修复师不但要会修,更要对瓷器的发展史有全面了解。古籍也是一样,仅仅动手能力强是修不好古籍的。”葛怀东给学生们安排了版本、校勘、目录等文献学课程,开设了图书馆学和博物馆学,设置了书法、绘画、古汉语与古典文学等科目,以培植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他本人身兼数职,承担过这个专业一半以上课程的教学,把文献学知识用到了极致。
  “科技元素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古籍修复的各个环节。”这两年,葛怀东将材料学引入古籍修复专业的课程群,提升学生对化学、检测学的熟悉程度。他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邱建辉老师合作编写《纸质文献保护技术》教材,对古籍修复材料的运用作出探索。教学之余,他带领学生们积极参与古籍普查工作,足迹遍及省内无锡、常州、淮安等地,最远到达了甘肃武威。通过他们的努力,一大批藏在“深闺”的古籍文献被重新发掘,焕发生命活力。
  葛怀东对古籍修复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从80后到90后,再到现在的00后,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烈,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淡泊,愿意将青春奉献给古籍修复事业。”如今,他的学生们分布在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国家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年轻的“古籍医生”孜孜以求,用日复一日的修复工作,默默守护着中华传统文化。
  葛怀东的学生、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90后古籍修复师陈敏说,修复古籍,不但是在“医治”故纸旧书,更是和古人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使古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光芒再度闪耀,烛照后人。而这也正是葛怀东十几年来矢志不渝、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初心所在。

  南图85后馆员们:复活“古籍美食”,品尝《随园食单》
  “取雏鸡胸肉切片……再加雪梨薄片、香蕈小块,翻炒三四次起锅,用五寸盘子盛上……”打开南京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单》中一道名为“梨炒鸡”的菜肴穿越时空来到眼前,向网友展示着古人对食物的创造力。
  如何让珍藏在博物馆、图书馆里的古籍,成为真正的公共文化产品?南京图书馆一拨年轻的85后馆员另辟蹊径,通过视频教学介绍“古籍美食”,拉近了古籍与现代人的距离。
  视频中总是第一个品尝到复原菜的女孩叫史星宇。1989年出生的她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2014年进入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工作。她清楚地记得,早在她入馆的时候,南图就已经很重视古籍推广的相关工作,其中固定举办的线下活动就有两三个,包括古籍修复体验、古籍读书会等。
  随着传播方式的迭代,南图的古籍推广活动也渐渐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带着网友一起做《随园食单》上的“古籍菜”,始于2020年。
  那一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激发了全民做菜的热情,也让正在发愁疫情下如何开展古籍推广活动的南图年轻人张小仲、史星宇、韩超等脑洞大开:“古籍里也有美食。我们能不能坐上时光机,带读者一起去品尝百年前的佳肴呢?”
  很快他们就锁定了被誉为“清代第一美食大V”的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袁枚晚年定居南京,修筑了随园。南京图书馆馆藏的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小仓山房刻本《随园食单》,其中就记录了中国14至18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式,相当丰富。”虽然只有薄薄一卷,《随园食单》却完全彰显了袁枚的“吃货”本色,记载了他四十余年里搜集来的各种烹饪技艺,包括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等14个部分。
  “他写就的食谱是否可信呢?”在照着“食单”做菜的时候,几位年轻人常常怀疑,这里袁枚是不是写错了?比如,有的菜书里没有记载做法,只是写了一些做菜原则,比如荤菜用素油、素菜用荤油,但操作起来细节对不上。“书上写把鸡放进一个砂锅里隔水蒸,我们就蒙了,把鸡放进去以后,我到哪里找到一个更大的锅让它隔水蒸呢?”
  还有时候,他们也会给菜做些改良。比如,猪里肉这道菜,在《随园食单》里的记载很简单,把猪肉片切得很薄,然后用虾汤煨。让他们奇怪的是,当时古人煮完汤之后,虾去哪儿了呢?为杜绝浪费,他们便把虾头下锅炒油,虾肉则放进去和猪肉一起煨汤。
  当然,复原菜只是培养年轻人对古籍产生兴趣的引子——
  “鸡肉、火腿、鸡汤,这道‘王太守八宝豆腐’果然非常鲜美,但也没有惊艳到值一千两银子啊?”在今年最新推出的“古籍菜”视频中,两位年轻人一边吃着美食,一边在议论中将历史“抛”了出来。
  复原菜视频推出后,收到了网友的热情反馈。人们纷纷在底下留言,还有人表示愿意回家试着做一下。从2020年夏天开始,配合寒暑假,南图每年都推出两期视频,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跟读者互动,至今他们已经做出了假蟹、蒋鸡、蒋侍郎豆腐、梨炒鸡等八道菜。
  在绞尽脑汁、推陈出新的同时,他们也发现,全社会投向古籍的目光越来越热烈。一方面,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捧起古籍传承的“火种”;另一方面,那些穷其一生整理研究古籍的老人也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网红”。其中,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热播,就带火了南京图书馆的沈燮元老先生——98岁高龄仍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家。
  “我入职的第一天,就听说了沈老。他是国内版本目录学领域元老级的人物,很多同事上班第一天就找他签名。”对馆里的小年轻们来说,沈老对事业的执着也激励他们更用心地做好古籍传承工作。
  1988年出生的张小仲在图书馆里做的就是古籍编目工作,“在外人看来,这项工作很枯燥,难度也比较大,但如果你静下心来热爱的话,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挺有趣的事情。”在张小仲看来,用新的传播手段拉近现代人与古籍的距离,也可以让更多人从古老的文字中,感受到思想的力量、情感的美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