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娄巷是无锡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深藏着这个城市的记忆。 《外公与小娄巷》一书的作者许敏,怀着对外公的深深思念、对小娄巷的无限眷恋和对传承城市文脉的拳拳之心,在书中追忆过往,讲述从前。翻开此书,小娄巷的往昔岁月、如梦繁华翩然而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六月的一天,我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是在小娄巷33号的外公家。”开篇首句简单明了定位了作者、外公与小娄巷的关系,这也表明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原住民,作者将向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小娄巷。 外公和小娄巷是作者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缕情思,深藏心中的一份思念。“外公名祝云山,字任泉(又作壬泉)。名字中蕴含着云、山的大志和泉水的委婉,小娄巷走出来的外公,一生就是如此!”“外公天生聪慧能干,性格委婉、大气,很有人缘,也很有威望,是小娄巷的‘大家娘舅’。”“在我的印象里,外公一米八,眼眶深凹,鼻梁挺直,身材修长,英俊潇洒。”作者崇敬外公,深爱着外公,对外公的名字解读及其行为性格和面貌身形描写清晰,勾勒出了外公的形象。 “外公家是小娄巷33号,坐落于小娄巷西段南侧,左邻是工商企业家、丝茧大王钱凤高,右舍是无锡竹木行大老板张涤生。小娄巷33号原有一个五六十平方米的大院,种满了花草,还有外公精心培植的葡萄树。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葡萄树果实累累,最好的年份可收获二百多斤葡萄,外公每年都把收获的果实分享给小娄巷的乡邻们。”外公的家,作者降临到这个世界的地方,承载快乐童年记忆之所在,有花有草有果实,书中的一切将从这里开始…… “(外公)前后在小娄巷居住了近六十年,外公对小娄巷是有深厚感情的,也是知根知底的。加上外公又是建筑行业出身,说到小娄巷的建筑,外公是有发言权的。我与外公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二年之久,外公无论是在北京还是重返无锡小娄巷后,平时他对小娄巷历史的讲述、认知和亲历,都一直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外公在小娄巷居住了一甲子,就职于建筑行业,作者与外公在一起生活长达二十二年,这就为作者讲述小娄巷故事、介绍小娄巷家宅建筑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从“小娄巷33号”开始,以“暂别小娄巷”“前井胡同5号”“重返小娄巷”为时间线,讲述了外公在无锡建筑营造业三十余年的创业历程;1951年至1959年期间在首都北京指挥建设的几个重大工程,以及退休以后的生活。在作者笔下,外公的工作与生活都深深地烙上了小娄巷的印记:“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暂离小娄巷的这些年,小娄巷在变,小娄巷周遭在变,无锡市的市容市貌在变,唯有外公对小娄巷的时时牵挂和对小娄巷33号的情思没有变。外公每次与北京的同事和邻居说起小娄巷,总是会介绍小娄巷有多少大户人家,小娄巷谁家的房子建造讲究,谁家的房子是他作为资方负责建造的,等等。总是‘三句不离本行’!”“在北京的八年中,外公跟北京的同事最常说的话题就是介绍小娄巷及小娄巷的一些陈年往事。外公说起小娄巷的历史,总是娓娓道来:我们在无锡的家就在小娄巷。小娄巷地理位置独特,虽然地处市中心,但闹中取静。在无锡,能在小娄巷有一席之地,也是很难得的。小娄巷的具体位置,还要从无锡的九箭河说起。无锡有条中山路……” “听我小叔叔说,当时为了这个修复方案,外公曾与时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一起探讨过。梁思成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梁思成比外公小3岁,在解决颐和园修复的问题上,他对外公很尊重,称外公为祝老哥……最后,梁思成认同了外公的修复方案。外公制订的修复方案解决了困扰施工人员很长时间的技术问题,使长廊修复得以顺利完成。”作者通过外公与“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一起工作的片段展现外公的职业水准,外公也是在为小娄巷争气,为小娄巷扬名! 作者在“小娄巷故事”部分写道:“小娄巷从1号到68号,一共有68个门牌号。我选择以介绍原住民家宅建筑结构为主的形式,来讲述小娄巷原住民的故事。这样也许就能达到既尊重外公一生所从事和热爱的建筑事业,又可还原小娄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原住民及其家宅原貌的目的。同时,对小娄巷建筑历史及街景原貌做一个还原,也是对我们下一代的一个交代。我想,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作者将小娄巷的68个门牌号全部还原,工作量之浩大非同一般。作者搜集的多帧小娄巷街景老相片、根据原住民口述绘制的家宅平面图以及整个小娄巷的原貌平面图长卷、权威部门提供的早年航拍图,极大地增强了此书的文史价值,也让此书更具可读性、真实性。 作者说:“小娄巷,无锡城的一条名街,繁华城区的一道风景,原住民心中的一缕情思……让我们通过本书,记住小娄巷的历史,记住小娄巷的街景,记住小娄巷的原住民,也为子孙后代了解小娄巷提供一幅真实的画卷。” 阅读此书,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本弥补缺失记忆的情感之作,承载着作者对亲人、对故乡、对社会的无限深情与责任。这种家国情怀犹如流淌的岁月长河,滋润着作者的精神家园,进而成就了此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