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宁夏女作家马慧娟,媒体总爱用“拇指作家”这一标签,的确,酷爱读书的她因为家庭贫困仅读到初中毕业,用拇指在手机上敲出上百万字,按坏了13部手机,写出了《出路》《走出黑眼湾》等5本书。然而在经过不止一次的采访过后,记者发现,这些标签之外,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是马慧娟身上更为宝贵的品质。 马慧娟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讲起一段对谈的经历,对谈的对象是一位影视剧出品人。那位出品人感慨自家保姆学习能力很强,来到城市后学了很多文化,还学会了外语,一年能挣6万—8万元,因此他觉得妇女都应该走出家门。对于这个说法,马慧娟当时就提出并不完全认同对方的观点,还拿自己身边的女性故事同对方介绍:在她所生活的宁夏红寺堡,家庭分工常常是男人就近务工,出门一个月左右会回家看看,把工资交给家里,“女人则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养牛、种地,维持着村庄的正常运转”,马慧娟说,一年到头,女性在家庭创造的价值,可能还不止6万—8万元。 马慧娟讲的如今农村的实际情况,刷新了那位影视剧出品人的认知,也让她看到了自己身上悄然发生的改变。“换作以前,听到那位出品人的说法,我可能也会直接同意他的观点,但现在不会了,我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马慧娟说,这样的转变和自己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进行履职的经历息息相关。2018年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如今已经到了第五个年头,谈起收获,马慧娟总结说:“这是从小我到大我蜕变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履行职责的过程以及见证的过程。”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不断进行学习,她开拓了眼界,增强了知识储备,从更多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她觉得,越是看得多了,越不好草率地下论断,越是要深入地思考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马慧娟依然感念互联网缩短了大家的距离,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她觉得在当今,女性如果真正想要见世面、想要成长,并不一定要到大城市,一颗想要改变现状、愿意付出行动的心更为重要。 改变身边姐妹们境遇的路上,马慧娟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她牵头成立“泥土书香读书社”,带领农村妇女识字读书,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读书社里有一位非常努力地学识字的大姐,学习一段时间后跟马慧娟兴奋地说,自己现在出门看路牌、找公共卫生间都没有问题啦!马慧娟还发现,“90后”妈妈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识字读书,她们开始关注育儿、亲子教育,还问马慧娟能不能找找这方面的老师来教一教她们。采访中,马慧娟还向记者提到,希望农家书屋的童书比例能多一些,因为目前到农家书屋看书的主要还是孩子,但对孩子们来说,书屋里的好些书读着还有些费劲,比如那些大部头的名著,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带拼音标注的、适合儿童读的读物进入农家书屋。 在马慧娟的作品中,有很多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在她生活的红寺堡,的的确确涌现着勤劳与智慧兼备的女性,有的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奖等荣誉。马慧娟提到,同样是从外地移民搬迁到红寺堡的赵秀兰,是刺绣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不仅自己技艺高超,还招收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和下岗职工,教给她们刺绣技艺,改善她们的生活。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见证者,马慧娟向记者说,易地搬迁一大作用就是让农村妇女脱离原来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强大的女性力量在新的家园中,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