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风云变幻,文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场文学转型的浪潮中,有着属于扬州文学的一份力量。昨天下午,扬图讲堂邀请到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诚,以《地方性的发现:清末民初扬州通俗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为题,揭秘了这段文学往事。 扬州属于“百川”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扬州毫无疑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无数的诗词歌赋,都赋予了这座城市极高的文学地位。清末民初,伴随着各种原因,扬州在中国文学版图上的位置有所下滑。而邻近的上海,则成为了文学中心。 从中心到地方,那时的扬州文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输出的状态,由河入江,由江入海。在当时的上海,通俗文学有着“两州两常”的流派,分别指向“苏州、扬州、常州、常熟”,也就是说,扬州作家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上海的“百川汇聚”,扬州就是重要“一川”。扬州通俗作家李涵秋、毕倚虹、贡少芹、张丹斧等将扬州的地方风物、文学观念、评话弹词等文学因子带到上海,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也实现了扬州地方文学的突围新变。 实现从庙堂到市场的转型 在这批作家中,名气最大的当数写出《广陵潮》的李涵秋。他的长篇小说在上海《新闻报》上连载。 李涵秋爱钱,他从小读私塾的时候,私塾先生布置作业,同学们写不出来,就请他操刀,一文钱一个字。私塾先生知道后,批评他,但是李涵秋并不认为这是错的。李涵秋在武汉时,当时的湖广总督,也经常出题,让手下人写联作诗,大家纷纷找到李涵秋,光靠这份收入就不菲。还有一次,总督夫人过寿,手下人都请李涵秋写贺诗,更是让其大赚一笔。 有朋友曾经评价过李涵秋,说他写稿的稿费很高,同时要钱的手段也很厉害。报社想要约李涵秋的稿件,必须先付钱,再写稿,而且稿件的篇幅,是根据稿费的多少来决定的,非常精确。李涵秋在《新闻报》上连载长篇小说,如果月底还没有收到下个月的稿费,李涵秋就不会继续写下去,还会写信去询问,甚至寄信的邮费都要锱铢必较。有人劝他,李涵秋却说:“吾以心血换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李涵秋就是代表着一种文人意识的改变,以往文人读书多半是以入朝为官为目的,而李涵秋则完成了从庙堂到市场的转型,这也是一种心态上的贡献。 打通了言情和社会的关系 李涵秋爱听扬州曲艺,特别是评话和弹词。扬州弹词常以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而扬州评话的故事背景要更为广阔。在《广陵潮》中,不仅讲述了秀才云麟与表妹淑仪、妻子柳氏、情人红珠的爱情婚姻纠葛为中心线索,更是编织了一幅清末民初三十余年的历史画卷。小说打通了言情和社会的关系。 在李涵秋生活的年代,他和很多冶春后社的文人都是好友,而《广陵潮》中的云麟,也有着同样的命运。旧社会被革新了,科举制度被废除了,这些文人也就成为了“零余者”,也就是多余的人。后来,郁达夫也写了小说《零余者》,讲述了这批文人的命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们走出围城,争取新生。李涵秋等扬州作家,更像是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他们勇敢地走了出去,生生不息,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书写了属于扬州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