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省直 名家推荐丨丁捷推荐两部主题创作新书

名家推荐丨丁捷推荐两部主题创作新书

2021-11-23|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1378| 评论: 0|原作者: 丁捷|来自: 学习强国

摘要: 阅读潘惠明的儿童文学《少年英烈张一郎》,让我想起作家席慕容说过的一句话: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还没完全展现,就匆匆过去了。而有些人的少年青春,就凝固在那短暂一刻,一刹那的发光发热,璀璨绚烂,照耀着夜空 ...
  青春不朽 潘惠明著《少年英烈张一郎》代序

张一郎

  阅读潘惠明的儿童文学《少年英烈张一郎》,让我想起作家席慕容说过的一句话: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还没完全展现,就匆匆过去了。而有些人的少年青春,就凝固在那短暂一刻,一刹那的发光发热,璀璨绚烂,照耀着夜空,为驱除黎明前的黑暗增添了一丝曙光。张一郎就是这样一位让短暂青春释放无限光华的少年英雄。
  小说叙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溧水的少年张一郎悲惨的童年及他自发走上抗日道路,为国捐躯的光辉人生。这是一部基于真人真事的纪实小说。张一郎乳名小锅子,南京溧水区沙河村人。他的事迹曾在我苏浙军区政治部1945年3月25日出版的《苏南报》上刊登。这篇《横山民兵故事之一“一郎不死”》的专题新闻,介绍张一郎烈士短暂的一生,并有组织上将他生前的“亭山区沙河游击小组”改名为“一郎游击小组”的决定,号召人们永远纪念这位少年英雄。作家潘惠明被相关史料打动,怀着对家乡先烈的崇敬,通过详尽的资料加工、合理的细节设计、生动的语言描述,还原了少年英雄眼里的历史和心里的成长——日本兵肆意残害南京父老乡亲的暴行,罄竹难书;由此引发主人翁的惊恐之念、仇恨之情和斗争之志,催化了一个英雄的诞生。
  小说尤其注重“催化”这一伟大过程的描述。英雄从来都不是天生的,苦难和屈辱,让青春惊醒,最后升华,进入壮丽的境界。小说的高潮是15—16岁的张一郎在最艰难时刻的心理变化、在日渐觉醒后的果敢行动。他和游击小组部分队员到沙河动员群众参军,被便衣特务发现并报告日军溧水警备队,日伪军出动70多人将沙河一带围住,张一郎以弱小的身躯,做出掩护战友撤退、壮烈牺牲自我的壮举。他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跟他的年龄几乎不相称。然而,这的确是真实的,这也是选择史料人物进行小说形象塑造,产生的独到之美与文学说服力。
  张一郎的文学形象有着丰满的精神血肉。这部作品虽然出自史料,却没有困于史料的粗放。潘惠明以细腻的文学笔触,向人物人生细处雕琢,向人物命运深处掘进。作者驾驭的人物对话特别生动,俏皮的孩子语言,让读者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孩子的命运从梦开始,沙河小学是孩子纯真的上学梦兑现的地方,唤起的是孩子的希望和未来信心,这是命运美好的开篇。然而侵略者却硬生生地捣毁了这一切。孩子失去了阳光、校园和朗朗书声。他们的命运随着国破,急转直下,不得不卷入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耻辱和危亡。但是,中华民族遇强则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恰恰被这种坎坷激活,小小的孩童心里升腾起保家卫国、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火苗。张一郎的人格浓缩着中华国格,因而这个形象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有着出人意料的积蓄力和爆发力。
  张一郎的文学形象,也凝结着溧水这片大地雄心。少年英雄的成长足迹,离不开真实的乡土历史环境。沙河小学、伪警察所、“叶开泰”药店、溧水城、城隍庙会等等,这些在溧水大地上曾经真实存在的处所,构成了少年英雄的成长环境。他们影响着张一郎的心灵发育,干预着他精神的走向。作者熟悉和善于营造特定历史时期浓厚的溧水乡土气息,正义和邪恶的交织,光荣与耻辱的并存,散发在人物的周身,从外部内化,塑造着人物的灵魂。终于,人性本善和乡情本厚,激励出少年决心舍弃个人小利、追求民族大义的雄心。我们为什么深深爱着生养我们的土地,深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亲人,因为是土地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灵魂,赋予我们神奇的力量。大地与血脉,是养育出新的一代人爱心的基础,是人类最原始、最伟大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与人民为伍,人性中最美好、最坚强的意志一定能被唤起。
  这部作品是一本很好的青春教科书。作者通过特定时期少年的成长奇迹,揭示出小小少年与大英雄之间的伟大逻辑,激励我们当代青少年自觉地、始终不渝地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坚定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作家潘惠明以老一辈爱护年轻一代成长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为我们呈现出的种种人生精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妨把这部作品,作为过往青春的沉钟,来激发时代后生的响鼓。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人们获得辉煌成就的强大动力之一,而坚定的信念则是人们精神大厦的支柱,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则屋塌,柱坚则屋固。只要沉钟未锈,必然响鼓铿锵。青春匆匆,但潘惠明为我们“复活”出的张一郎告诉我们,青春可以延展不息,青春可以获得高端意义上的不朽。

  《传承者》序


  传承,从来都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存在;传承者,背对潮流,特立独行,在固执而寂寞的行走中,苍老着青春,燃烧了韶华,却难得有人为之喝彩。只有岁月历练者,跋涉了桑田,阅尽了沧海,才能拨开世俗的厚尘,顿悟并发掘其中的奇巧与光芒。这也是我读了《传承者》后,掩卷发出的第一声感慨。
  如皋,我沉甸甸的故乡,她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就超过了2500年,这份崇文尚教的厚土,所积淀的人文营养无比丰富。许多事物,因传承而有价值,逐渐成为人类所共享的财富。其中不少,我自年幼时便可如数家珍:丝毯、风筝、香袋、盆景,它们每一个都是编织我们那一代人童年美好的针线。可惜,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汇入大同的潮流。追新逐异,成为其后数代人的生活趣求,能在乎这些传统美物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每每想起这些,我都有揪心之痛惜。在这样的情况下,听说家乡好友季健先生,带领自己的徒弟,一直在搜集和传扬这些遗产,感到非常欣慰。今日得知他的汗水已有结晶,成果成著。当幸得此书,忍不住细细捧读。
  以新书开篇的丝毯纪实为例。丝毯自汉唐始创以来由兴而衰,消失于清朝覆灭之际。20世纪70年代,如皋的匠人们根据史载和极其有限的传物,将其工艺重新复苏。作者多次拜访传承人李玉坤大师,事无巨细地记录下工艺复兴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采访报告的详实,配合上小说创作的经验,跨越了五十年的丝毯复兴之路,被赋予了演义一般的传奇色彩。在纪实的基础上,文学性、可读性大大增强。不难看到,书里每一项传承的前世今生,都像是一扇时空的窗户,连通着现在和过去,让我们的认知和感受,得以管中窥豹地从模糊到熟悉、从好奇到热爱。这是传承的魅力,也离不开文字的美丽,是作者真诚与才华的表达。
  一部能感动人、启发人的好作品,一定预先有写作人明晰的理性设计和强烈的情感带入。听说为了周到采访,和获取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作者沿着丝毯之路,走遍如皋内外的“丝毯之路”“求医之路”“寻花之路”“问香之路”;每次完成一个历经曲折的采访之后,回到家都会一边和家人描述一边感慨落泪,传承者的艰辛、传承者的无助,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自己。而规划这部作品的体例,提炼传承者的品格与才情,是在许多夜深人静的夜晚到凌晨这段时间完成的,这样才能跳出喧闹庸常的世界,以及小我的思想局限,进入一种科学理性的境界。这才使得,如此强大的共情并通达的力量,终于化作了笔下铿锵有力的文字。
  我想,这本书,应该首先让传承者们读一读。让他们知晓,自己不是在黑暗中形单影只的独行侠。这本书,应该让年长者读一读,让他们回味,那些午夜梦回的童年记忆中的风物,有人替他们铭记着。当然,最应该看一看这本书的,是当代的青少年,因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他们是主力军,更是胜负手——梁启超先生有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前些时候关于“后浪”的一段讲演,让大批中老年人,开始放下陈见、减轻担忧,正面认识新一代年轻人。他们自信、坚强、无拘无束,身着民族服饰,在全世界的舞台上、街巷中,尽情地展现我中华儿女的风采;他们活泼、开朗、朝气蓬勃,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在科学技术、文化历史等领域不断攻坚;他们爱国尊先,保持着坚定不移的思想,代表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发出独立自强之声……他们已经渐渐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主心骨。我相信,当年轻人开始关注传承,传承事业本身就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新鲜血液。
  少年辈出谓之华夏,青年壮志可以中国。传承伟哉!期待晚辈后生,继往开来;愿我泱泱中华,万古长青。
  关乎传承,关乎未来,感慨万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