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译林出版社邀请,英国历史学者彼得·沃森先生于5月6来到中国,在为期九天的行程中,他去往北京、南京、上海书店与高校举办对谈、讲座和签售,与中国读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2018年1月,译林出版社推出了彼得·沃森的著作《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收获了中国读者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出版数月已连续加印四次。 三场对谈分别由《财经》杂志副主编苏琦、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但汉松、专栏作家张明扬担任嘉宾,他们从不同角度向沃森先生提出了精彩的问题,比如他为何对思想的历史更感兴趣而不是政治的历史,他为何如此看重科学发明在思想史中的作用,他是用什么方法写就了这样一本涵盖人类智力全貌的巨著,等等。沃森先生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令读者对《思想史》一书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此外,沃森先生还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举办讲座,讲述了思想怎样塑造历史,为同学们提供了解读历史的另一种视角。澎湃、梨视频、界面、《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第一财经》等多家媒体均对沃森先生进行了深度专访。 彼得·沃森以恢宏的思想史著作闻名于西方世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并不专写厚重的历史作品,而是要写完整的历史作品,拒绝缩略和简化的历史作品。沃森不写王公将相和帝国朝代的沉浮,也不写农民起义和局部战争的得失,而是将目光瞄准人类从古至今的思想成就,将人类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所走过的全部路程,以及向前迈进的每一个坚实脚步都一一写出。读者能够从阅读中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帮助自身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了解今天的人类为何会如此思考。在各类“简史”读物当道的今天,《思想史》正是因其不走捷径、拒绝简化的写作姿态,独一无二的完备性与参考价值,文理并重、中西合璧的平衡视角,获得了中国读者的青睐。当有读者问到对于如今时兴的知识付费课程怎么看时,沃森认为,“对于互联网,我感到担忧的一点是,互联网让人们感觉自己很有知识,但实际上就像你说的那样,这些知识是碎片化的,如果你想在某一领域上有创造性,只了解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不了解旧的观点,又怎么可能提出新的观点呢?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对于工作来说,互联网不是一个借口。” 在南京期间,沃森先生在顾爱彬社长的带领下参观了译林出版社,盛赞译林的选书品位和出版规模,说这里像“一个温暖的家”,并为即将到来的译林三十周年社庆录制了祝福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