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App
扫一扫阅读
从苏州市档案馆所藏的数千通过云楼信札中精选其中近八百通书信,全彩影印,简体点校,结集出版——《贵潘友朋信札》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
今天(7月10日)下午,在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上,古吴轩出版社组织了一场主题活动,就该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价值与读者进行了分享。
悉心整理考证珍贵信札结集出版
清代苏州潘姓有两大家族,一家以经商致富为奋斗目标,被当地人称为“富潘”,而另一家则以科举仕途为整个家族的追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贵潘”。“贵潘”是苏州望族,在乾隆朝状元、四朝元老潘世恩与其孙咸丰朝探花、工部尚书潘祖荫的共同经营下,至咸丰、同治年间已臻极盛。
“贵潘”家族有保存信札的传统,除家族内部通信外,与其族人有书信往来的很多是在当时颇有社会影响的人物,如“状元宰相”张之万、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丁日昌,苏州名门望族贝氏、顾氏、彭氏等士绅。
“2016年,顾笃璜先生向我馆捐赠一批过云楼友朋信札,涉及200余位作者1700余通,有2900页。2017年下半年,我开始整理这部分档案。以卷或以件为概念进行整理,做好目录,需要写明作者、标题和时间。”苏州市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贵潘友朋信札》主编沈慧瑛在分享会上介绍说。“整理古人信札困难颇多,一是考证人名难,二是拟写标题难,三是考证时间难。”她感叹道。
“当我将这批书信档案整理完毕后,发现其中不少与“贵潘”家族有关,就产生了单独出版《贵潘友朋信札》的想法。”2019年将此书立项申报后,苏州市档案馆和苏州科技大学合作启动点校工作,同时聘请社会上的几位文史专家共同参与点校和审稿工作。最终,凝聚众人心血的一套五卷本的《贵潘友朋信札》由古吴轩出版社正式出版。
分享会上,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李军对《贵潘友朋信札》的形制和装帧等进行了评价。在他看来,该书对古人信札原件的原彩印刷,真实反映了信件原貌,所以该书不仅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一定的艺术价值。
还原一段真实的家族生活史和文化心灵史
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贵潘友朋信札》副主编孙虎说,“贵潘”“科举传家”,“以甲第文章冠吴中”,是吴地显赫的文化世家。这个家族非常重视教育,为了鼓励贫穷族人专心致学,设立了义庄与脩金,这些在信札中都有体现。“在信札中,我们能看到诗酒酬唱,看到潘家亲友之间互相交换书法、藏书、画扇等物,为家族子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族中子弟高雅的文化趣味。”“家书传承不仅是维系情感的纽带,而且赓续着世家家风与家族文脉。”
孙虎介绍,这套书所选的近800通信札涉及作者161人,大部分是寄给潘氏蓼怀公支第三十二世潘馥、潘嘉穗兄弟与三十四世潘秉钧的。书信的作者多为兄弟、姻亲、通家之好的名门望族、关系密切的旧友同僚,写作的时间集中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这些信札的内容涉及宗族关系、社会交往、官场生态、时局政治、经济生活、士绅心态等。
“家族为国家之缩影,中国文化强调家国一体,国身通一,所以信札虽然是家族亲友、旧友同僚的往来书信,却给我们展现了晚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孙虎认为,信札展现的生活虽然是碎片式的,却是当时江南地区世家大族的生活缩影,其中关于科举制度、税收制度、文化生活的叙述和体验,也是当时江南士绅阶层最真实的家族生活史和曲折的文化心灵史,对于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曲折心史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批信札大大丰富了对苏州“贵潘”的整体性认识
“祝贺《贵潘友朋信札》的整理出版,这对研究苏州‘贵潘’乃至整个江南的世家望族都有重要价值。”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徐茂明说,他对潘家非常有兴趣,研究了20年,“苏州‘贵潘’的材料我看过不少,但都没有这一次兴奋,因为这批信札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苏州‘贵潘’的整体性认识。”
民间曾流传“苏城两家潘,占城一大半”的说法,很多人以为这两家潘指的就是“富潘”和“贵潘”,但徐茂明经研究后认为,这句话里的‘两家潘’说的都是“贵潘”,分别指其长房蓼怀公一支和四房贡湖公一支。在他看来,苏州“贵潘”的家族繁衍与发展,与《红楼梦》中的贾府多有相似之处。比如说,红楼贾府的人物世系分为两支,一是长房宁国公,一是次房荣国公,主要人物和故事主线集中于荣国府。苏州“贵潘”也一样,科举功名与高官基本集中于四房,贡湖公的后裔出了8名进士,其中一个状元、两个探花,四朝元老潘世恩、三朝元老潘祖荫都是出于贡湖公,当代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而著名的潘承洞院士也是这一支的后裔。相比之下,长房蓼怀公支一个进士也没有,次一级的功名举人也只有4个,占整个潘氏举人功名的十分之一强。
“如果从家族的主业来看的话,贡湖公支后裔主要是科举、做官,经商是其次;而蓼怀公支的主业则是继承了家族的经商传统,而科举仕宦属于次要。”徐茂明说,蓼怀公支虽然属于长房,但因为商贾居多,所以留下的文献远不及四房贡湖公一支。近代史上,蓼怀公支被世人关注的主要是三个人:潘馥、潘钟瑞、潘霨。这次出版的《贵潘友朋信札》,可以说大大充实了蓼怀公支的历史。“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贵潘友朋信札》的出版,无论对我个人而言,还是对研究江南历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库,这套书也一定会带来一系列的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共同期待。”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建雄,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张小慧,无锡市档案局副局长徐杰、常州市档案馆副馆长张步东和来自上海、苏州、南通等地的文史专家等嘉宾出席了此次分享会。
(苏报融媒记者 陶冠群/文 杨海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