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第十届江苏书展举办期间,人气作家马伯庸做客苏州第二图书馆,与苏州读者面对面分享新书《两京十五日》,畅聊读书心得。
谈新书——
“源自一段40字《明史》记载”
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是一部近70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该书的故事竟是源于《明史》中一段40字的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宮发丧。"
短短40字,讲述了大明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在南京出差,突然接到消息,他父亲洪熙皇帝病危,必须要在最快时间内赶回北京登基。“但是这中间没有任何细节,路上发生了什么,走了哪条路线,遇到了什么危险?都没提到。”马伯庸说,从一个太子到成为皇帝,横跨两京的十五日旅途,就给了小说发挥的空间。
“如果说《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强调时间概念的小说,那《两京十五日》讲的就是空间概念。”马伯庸介绍,从南京到北京的一路上,小说中的很多精彩桥段都发生在大运河江苏段的河道之上,体现了大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
这几年来,马伯庸多部作品讲述的都是明代的故事,他本人也直言偏爱明代。“明代是最好玩的,呈现出了足够的复杂性。”马伯庸说,所有中国古代的特征,在明代都有集中体现,展现出了现代化的萌芽和雏形。而且,明代的市井文化也很繁华,也包括了当时的出版业,特别是在苏州,业态已经很丰富了。
虽然对明代充满兴趣,但是马伯庸的下一部作品会以民国为背景,也会是与今年密切相关的题材。他坦言,自己不会因为卖点和潮流而跟风写书,而是要写自己觉得有意思,能打动人的作品。
谈苏州——
“这是一座雅到极致的城市”
《两京十五日》的女主人公是苏州人。为何设定为苏州人?马伯庸的回答是对苏州情有独钟。
“苏州的著名景点我基本都去过,金鸡湖、阳澄湖,还有很多小园林都逛到了,也喜欢苏州的各类美食,都特别精致。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对苏州的印象,那就是‘雅’。”
在马伯庸看来,苏州的“雅”,不是那种浮在表面上的,特别大的建筑,或者是特别浮夸的服饰等,而是在丝丝缕缕、方方面面都能够感受到的“雅”。他喜欢在苏州的老城区逛,一街一巷一角一落,也许一个转角,就能看到一个古老的石碑,或者是一对楹联。“苏州人这种雅,真的是渗入到骨子里,渗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雅到极致!”
在这么雅的地方走出来的女子,既是温柔雅致的,也是坚强独立的。马伯庸希望,能够把苏州女性的这两种特征都表现出来。因此,在《两京十五日》中的女主人公,就展现出了很坚强的一面,坚定她自己内心所追求的东西。
谈阅读——
“读的是书的内容,不是书的形式”
当前,江苏书展正在举办期间,主展区就在苏州。谈到读书氛围,马伯庸对江苏连连称赞。他说,每年的签售会,都会选择放在南京、苏州、扬州等城市。江苏人民的阅读兴趣是比较浓厚的,现场观众很多,提的问题也都很有深度。“有时候,我在签售前,自己偷偷去书店逛的时候,发现书店人也很多,而且都是在很认真地看书。”
对当下年轻人在阅读上的建议是什么?“很简单,就是不要执着于平台。不是读实体书才是真正的读书。”马伯庸的手机里装着20多个阅读软件,随身还带着Kindle,他说,自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转成电子阅读,实体书也会买,但是大部分能在网上找到的资料,都会下载在手机里阅读。“我们读的是书的内容,不是书的形式,也不管是读书还是听书,不要执着于形式,而是真正在书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马伯庸还特别推荐年轻人用好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读书,先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读什么,要什么。比如写小说,小说里会提到苏州,就需要阅读大量和苏州相关的著作。有目标,就有动力,就能从书里有效地汲取知识。如果什么目的都没有去阅读,可能读完也就读完了,没有快感,也没有冲动。
在马伯庸看来,读书也是需要训练的。孩子爱不爱读书,和孩子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取决于父母。父母在家里玩手机,孩子不可能好好看书;父母在家里埋头看书,孩子也一定会好好看书。“根不在孩子,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往上涂什么,你做什么,他就会学。”
作家简介>>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他的代表作有《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七侯笔录》、《龙与地下铁》、《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三国配角演义》。
文章来源:交汇点
第十届江苏书展
快来淘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