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下,如今语言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语言就如生物基因一样,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却长期被人目作“绝学”。
7月24日上午,语言学达人郑子宁带着他的新书《东言西语》来到了江苏书展,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一场关于方言与古汉语的精彩讲座。在讲座现场,郑子宁以“‘散装’江苏的方言地图”为题,从江苏省各个地方的方言特色说起,讲述了日常使用的方言背后的语言学知识,化深奥的语言学为妙趣横生的故事,引领观众在语言中发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郑子宁通过对中国语言使用、流传特点的分析,唤醒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中国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记忆。比如分析“河”这个词的传播时,就讲到中国历史上黄河改道、宋以后的大规模移民;在介绍江苏方言时,就介绍了作为无锡人的国学大师钱穆,为什么一辈子说苏州话;在现场,郑子宁还从文化的角度,讲述了为何南方人嗜甜,北方人嗜咸的历史传统。
打仗时,真的会用方言作为军事密码吗?为什么南通话那么难懂?在现场,郑子宁在接受主持人聂梅提问时回答:“有,但是中国没有用过,美国之前在二战时期曾经用一种难懂的语言做军事密码的事情,但是都用的是那些印第安部落的语言。但是中国方言一般都有几百万的人口使用,找一个老乡太容易了。至于南通话为什么那么难懂,首先南通方言的形成比较复杂,因为南通沙洲形成了以后,第一批的居民是从常州丹阳一带移过去的,然后又不断地受到其他的方言的影响。再加上南通是在一个边角上的位置,跟其他地方的交通不是很顺畅,它是一个比较自给自足的区域。”
中国历史上的黑话与电视剧中不一样吗?中国的“老国音”是什么样的?更多的语言学问题都在郑子宁的新书《东言西语》一书中得到了解答。《东言西语》的文章往往以生活中的一个小切入点入手,深入挖掘背后的语言学知识。
同时,郑子宁还从专业角度辨析了很多流传甚广的观点,从而颠覆了很多之前的认知。比如很多人都认为粤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甚至觉得粤语比普通话更加有文化,但作者在《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一文中细致剖析,说明粤语的发音也只是保存了两宋时期的中古晚期汉语,让我们更加冷静客观地对待粤语。
这本语言学入门读物,打破了地域偏见,将古汉语与方言知识与电视剧、电影、穿越小说等热点问题相结合,从语言学角度呈现一个全新面貌的中国。
江苏文艺广播第十届江苏书展特派记者/聂梅、晏紫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