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App
扫一扫阅读

汪曾祺爱吃什么菜?作家王道心里有个“谱”
引力播
2020-07-25 22:58
引力播记者:姜锋

今天(7月25日)傍晚,第十届江苏书展综合馆一场特别的新书发布会吸引了众多爱好美食的读者。青年作家王道携《流动的味道——汪曾祺食谱》与读者见面,绘声绘色地向大家介绍他眼里的那位多才多艺、风趣幽默的美食家汪曾祺。

王道曾到访汪曾祺的故乡高邮,并实地访问了“汪曾祺纪念馆”及汪曾祺家属,包括他的特别会烹饪的妹妹、妹夫,以及生前往来好友,采访了多次与汪曾祺聚餐的一些忘年文友,从而获取了关于汪曾祺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如汪家的私家菜谱渊源、汪曾祺绘制的有关食物的画作等。他从汪曾祺的文学作品入手,钩沉一些具体食物的历史渊源,并去实地采访相关厨师,力图通过高邮饮食文化的梳理与历史进程中汪家的相互映射,为读者展示一个更加立体与真实的文学家和美食家的形象。书中还通过一次次雅集,勾勒出汪曾祺与沈从文、范用、朱德熙、黄永玉、黄裳、邓友梅、苏北、龙冬、王树兴等文友有关食物的雅事,特别提到苏州美食作家陆文夫屡次要求汪曾祺烹饪操刀而不得的可爱往事。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特别提到汪曾祺与苏州的亲密渊源。汪曾祺的祖父是苏州印光法师的弟子,收藏了北宋马远画的小屏条,不敢在当地装裱,跑到苏州请有名的细木匠装裱。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特别痴迷苏州乐器,汪曾祺回忆:“他到苏州去了一趟,买回来好些乐器,笙箫管笛、琵琶、月琴、拉秦腔的板胡、扬琴,甚至还有大小唢呐。”汪父过从较密的是苏州和尚铁桥,汪曾祺自述小说《受戒》里的石桥,就是以他为原型。在云南期间,汪曾祺拜师作家沈从文,结识了苏州走出去的合肥张家姐弟张兆和、张充和、张宗和,经常与张充和、张宗和一起拍曲。自此,汪曾祺对于昆曲非常热衷,会唱,会吹笛子。

汪曾祺对于苏州食物也非常熟稔,“苏州有油酥豆板,乃以绿蚕豆瓣入油炸成。我记得从前的油酥豆板是撒盐的,后来吃的却是裹了糖的,没有加盐的好吃。”“绿豆糕以昆明的吉庆祥和苏州采芝斋最好,油重,且加了玫瑰花。”汪曾祺还曾将家乡食物与苏州食物作以对比:“苏州人特重塘鳢鱼。上海人也是,一提起塘鳢鱼,眉飞色舞。塘鳢鱼是什么鱼?我向往之久矣。到苏州,曾想尝尝塘鳢鱼,未能如愿。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嗐!”汪曾祺似乎更爱苏州产的豆干:“……花干、苏州干是从南边传过来的,北京原先没有。北京的苏州干只是用味精取鲜,苏州的小豆腐干是用酱油、糖、冬菇汤煮出后晾得半干的,味长而耐嚼。从苏州上车,买两包小豆腐干,可以一直嚼到郑州。……”

汪曾祺对苏州的茶叶很有研究。在《寻常茶话》里,他写道:“龚定庵以为碧螺春天下第一。我曾在苏州东山的‘雕花楼’喝过一次新采的碧螺春。‘雕花楼’原是一个华侨富商的住宅,楼是进口的硬木造的,到处都雕了花,八仙庆寿、福禄寿三星、龙、凤、牡丹……真是集恶俗之大成。但碧螺春真是好。不过茶是泡在大碗里的,我觉得这有点煞风景。后来问陆文夫,文夫说碧螺春就是讲究用大碗喝的。茶极细,器极粗,亦怪!”

《汪曾祺食谱》一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著名书评人绿茶认为,此书可谓填补了汪曾祺一生经历记录中的空白。现市场多有汪曾祺的散文集,系统性梳理高邮美食历史并结合汪曾祺饮食风趣的还没有。在谈吃之间亦展现出汪曾祺对待现实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是一本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的大众文化读物。(苏报融媒记者 姜锋 文/摄)

责任编辑:陈佳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