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App
扫一扫阅读
在第十届江苏书展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的《书本里的蚂蚁》《鼹鼠的月亮河》《木偶的森林》《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共四册精装绘本在书展首次发布。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她的故事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读物,也希望这些温暖的读物可以感化更多人。
一本好书,要经得起读者的检验
说起这四册精装绘本,王一梅说,这四本童书是从她自己的童话作品中精选而出重新改编绘制而来,《书本里的蚂蚁》《鼹鼠的月亮河》获得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最高奖项“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木偶的森林》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这些故事之前以另外的样子出版过,其中《鼹鼠的月亮河》和《木偶的森林》是8万字至10万字的长篇童话,此次再版为绘本均将故事内容缩减至不到2000字。”王一梅认为,文字故事配以精彩的插图,能让更多幼龄的孩子接受。“除了缩写,《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书本里蚂蚁》还进行了扩写。四个故事的重新创作,在内容的抉择和再造两方面都非常不容易。”她也希望,此次以绘本的样式出现,能激发小读者阅读兴趣,读者依然能够读懂并共鸣她想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每一个故事都有不一样的主题,有关于阅读、成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不同的人生命题。”王一梅说,这套绘本中,自己最喜欢的是《木偶的森林》中的木偶角色,它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多面性的,木偶人在故事中作为“反面”角色,被伤害过,也试图伤害别人,但依然会让读者发自内心地产生同情,他对于森林的眷恋和关于树的梦想依然充满善意。
王一梅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我很感谢读者,读者的评判是一项重要反馈。”王一梅说,“也很感谢出版社的编辑,这么多年来,新蕾出版社编辑对我的文字一向高标准、严要求,我前年出版的《浆果王》这本书,责编让我修改了很多遍,前前后后竟然‘拖’了两年才正式出版,但其实编辑一直都是喜欢这部作品的,一次一次否定是为了更加完善。”
了解读者才能写好儿童文学作品
在王一梅看来,要写出孩子们爱看的故事,就需要了解他们内心到底需要什么。“我曾经担任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的相处非常珍贵,这是我写作的宝库。因为孩子爱听故事,我就给他们讲故事,渐渐地从一个讲故事的老师变成了写故事的老师,这个过程很自然。”王一梅从容讲述自己的写作初衷,她认为做好孩子的“知心读者”才能写好儿童文学作品。
王一梅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作家,她的故事看起来天马行空却直击心灵。“很多孩子在读过我的书以后,会把我当作朋友,愿意和我分享成长中的烦恼和喜悦,这点我很高兴,我觉得我是了解他们的。了解他们很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打开孩子内心的钥匙。”王一梅说,如果我写的某一个故事能获得读者的喜欢,令他们心安、心喜、心动,甚至成为他们内心积极的力量,作为写作者是很欣喜的。
如今,她依然从事着教育工作,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她,在写作之余也丝毫不放弃与小读者们相处的机会。“每一次讲座,我都会认真准备,努力讲好,讲课现场也结识很多小读者,他们在讲座后会给我写信,倾诉内心的想法,他们让我觉得我离读者很近,我越了解他们,给他们写故事就会更有把握。”
“儿童文学的写作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在我把美好、善良、纯真、正直等品质带给读者的时候,我也不知不觉地给自己的生命中植入这些美好。”王一梅坦言,她的童话也是她自己生活和内心的写照,对于很多成人读者来说,他们同样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找到一把通往童年大门的钥匙。
写作的过程也是不断感悟人生的过程
“我出生于苏州太仓,苏州的文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作品中的温情全部来源于我所生活的地方。”王一梅说道,这是属于人生的长篇童话,有时像苏州园林那样小巧玲珑,有时又像江南的水墨画一样飘逸的、回味悠长。
“当我慢慢感悟自己的故事时,猛然发现即便是童话故事,也离不开我自己儿童时代的生活投影,离不开童年生活的痕迹。”在王一梅的故事《书本里的蚂蚁》中,一只蚂蚁一不小心被夹扁在书里,它变成一个走来走去的字,带领着书本里所有的字变出新故事。于是,渴望故事的女孩就每天都能读到一个新故事。“这仿佛就是记忆中的我,在那个书本匮乏的年代钟爱阅读、沉迷于故事的小女孩。对刚开始接触阅读的小读者来说,他们也许并不能体会到中国文字有多奇妙,也未必能体会到故事中的女孩对故事的渴望之情。但是随着阅读的积累,时间的流逝,孩子们会越来越清晰地看见故事传达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看清自己,学会生活。
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探讨了关于有用与无用的问题,这个物品有用吗?这件事做了有用吗?很多人也许会这样考虑,但王一梅不建议读者太多考虑有用或者无用,她认为自己当年选择开始写作,并没想过写作对于她的人生是有用还是无用,只是尊从内心。“在我的童年时代,即便我的家人学历并不高,但是他们崇敬知识,热爱阅读,妈妈也会抱着家里仅有的世界名著反复阅读。家庭氛围是趋向于爱读书的。”王一梅说,来自大家庭亲人的崇敬知识、热爱生活、乐观态度和善良的品质,最终都成为她笔下的文字传达出去的精神内核。 (苏报融媒记者 罗雯/文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