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图书馆馆藏《天下郡国利病书》书稿,是顾炎武的手迹,海内外独此一份,也是南图镇馆之宝之一。 这份300岁的书稿,其中4册目前正在“接受治疗”。它们生了什么病?古籍医生是如何拯救的?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探访了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中心。 《天下郡国利病书》书稿 元刻本《永类钤方》 距今300多年的手稿,生了“老年斑” 顾炎武手稿《天下郡国利病书》共60册,从上世纪50年代进入南京图书馆以来,一直妥妥地保存在库房,因为它珍贵的文献价值,被评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为什么其中4册会“生病”?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修复中心副研究员、业务主管陈绪军表示,具体原因很难说清楚,但如果不尽快修复,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陈绪军打开一个保险柜,小心翼翼地托出一册线装古籍,它被微微泛黄的毛太纸包裹着,还有一块平整的压书纸板托底。“为了让它不再受伤害,我们取拿都要非常小心,平时不敢轻易直接碰它。” 这是其中的第6册,瓷青纸的封面已经可以看出破损、颜色发灰,封面里有罗纹纸做的护叶,还有绢做的包角。正文叶的天头位置用朱砂字标注“北直隶卷”。 在需要修复的4册中,它糟朽最严重,被单独保存在一个保险柜里。书中夹着两张小纸条,分别被库房管理员标注着:“本册糟朽严重,不可翻动”“本册脆化”。 《天下郡国利病书》尚未修复的第6册 “最难修的,留到最后修。”将第6册放回保险柜之后,陈绪军走到工作台前,轻轻展开正在修复的“云贵卷”中的一叶。泛黄的书页上,可以看到深深浅浅的“老年斑”。“这是酸化了的部位。我们测过,黄斑严重的部位,PH值只有3.0左右。”他说,酸化不仅让局部颜色变深,还会加速纸张脆化、老化,轻轻一碰,可能就碎了。 历时两年修了3册,每一步都是精细活儿 如何修复?修复师首先要做的,是将纸张脱酸。毛笔蘸上千分之五的小苏打水溶液,轻轻点在黄斑的部位,静置几分钟,再重新来一遍,然后再用清水点两遍。 对酸化部分进行脱酸 湿水展平 脱酸之后,才是修书。筒子叶在高清修复台上展开,喷上清水,摊平,刷上用小麦淀粉制成的浆糊,然后托上薄薄一层皮纸加固。陈绪军说,如果酸化的面积不大,会选择局部加固,沿着黄斑的边缘加一层皮纸;如果酸化面积大,在整个书叶背后“整托”一张皮纸,再裁去边缘多余的部分。 纸张加固之后,再修补虫蛀、缺损的小洞。 无论脱酸,还是修复,都是精细活儿。每处理一页,大概就需要一个小时,碰到需要拼接的碎片,那时间就更久了。 历时两年多的“抢救”,除了“病情”最严重的第6册,另外3册已经基本完成“手术”了。 修复师用镊子轻轻提起《天下郡国利病书》书叶一角 修补 因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镇馆之宝之一,所以修复的要求也非常高。陈绪军透露,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预计明年能全部修完。 陈绪军在工作台前 700岁元刻本医书,古人也曾修补过 南图的珍贵古籍修复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还有元刻本《永类钤方》。这是一部医书,至今已近700岁“高龄”,也是这部书现存最早的版本。南图收藏的只有其中两册,是一个残本。目前全国三家单位藏有此书,都是残本。因为元刻本传世比较少,所以非常珍贵。 元刻本《永类钤方》的“老年斑”并不明显。它的主要“病症”在于书口磨损,部分纸张出现絮化。“纸张蓬松了,一碰会掉渣。”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丁峰说,他需要做的,是把书口补充起来,加固絮化的地方。 修复师正在整理元刻本《永类钤方》 这两册书,每一叶都包含一两叶薄薄的衬纸。“衬纸可能是清代加上去的,我们都保留下来了,保持它原来的状态。”丁峰介绍说。 传世近700年,古人也对它做过修补。以前修复古籍,古人会采用“划栏补字”的方法,比如,缺字的地方,拿纸补上之后,在这里画一个栏框,再从别的版本上找到相应的字,把这个字临摹上去。丁峰告诉记者,现在修复一般不会这么做,但他会复原衬纸上的“划栏补字”,“原来浆糊失效的地方,上面有字的,全部都得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