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用金融思维观察世界 - -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金融思维》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金融,金融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央视高分纪录片《华尔街》《货币》学术顾问与总撰稿李国平教授在《金融思维》一书中以纪录片的务实风格抽丝剥茧,将专业知识分拆成国内外的现实案例,形象地帮助大家理解金融的核心本质,启发大家对未来经济、财富管理等进行思考。记者近日连线李国平教授,邀请他就金融思维相关问题分享看法,并对疫情后经济热点进行理性分析。 记者:什么是经济金融化?经济金融化与金融思维有什么关系? 李国平:经济金融化就是在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家庭与个人的经济活动中,金融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金融。金融化已经无处不在,影响到我们所有人的工作与生活。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金融化的趋势,因此也没有为在金融化的社会中生存做好准备。 传统上,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生产创造出来的,例如农民通过种植庄稼与蔬菜创造财富。经济金融化的最集中体现就是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中,金融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日益重要的力量,无论是整个国家、企业,还是个人与家庭,越来越多的财富通过金融渠道与金融活动创造出来。 我们之所以要拥有金融思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各国的经济都已经金融化,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到处都是金融活动的踪迹,这使得金融知识成为我们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而具备金融思维,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金融的运行原理,实现资本的增值。 记者:经济金融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各国为了限制金融业的过度扩张,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这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 李国平:金融业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但金融业的过度扩张,会导致优秀人才大量进入金融业,会阻碍科技创新,从而影响实体经济。其根源在于金融业的回报率远高于实体经济。防止经济过度金融化的关键在于通过市场来提高实体经济的回报率,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必要引导。比如适当放宽政策管制,使实体竞争更有活力;对于那些投入大、回报期长、风险大的科研创新活动或者产业,政府可以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记者:为什么中国政府要发展普惠金融? 李国平: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它是指降低金融活动的成本,让更多人享受金融服务,参与金融活动,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 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成长为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金融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目前中国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严峻的考验。想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也要善于利用金融的力量。 政府也知道,要让人民富裕起来,特别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就要让低收入人群也有机会参与金融活动。例如,最近几年,普惠金融这个词随处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这个词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也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在20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发展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也是我们国家扶贫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家已经把发展金融、让更多的人参与金融当作国策了,我们个人更应该学习金融、懂金融、参与金融活动。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不掉队,不被时代淘汰。 记者:作为一名多年来从事金融教育、金融知识普及的学者,您认为未来要如何改善中国金融文化土壤相对贫瘠的现状呢? 李国平:提高金融水平、普及金融知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大学可以进行通识教育,这样学生可能会选金融经济方面的普及课程;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可以有一些选修课,或者请一些金融界人士作讲座。但金融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精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理财还是要交给少数金融专业人士来完成。如今我国公众对金融机构、专业人士信任度较低,监管部门应严厉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让公众树立对金融机构的信心。 记者:疫情之后,很多民众会有“留钱傍身”的想法,同时房市回暖、黄金大涨,许多人的投资意愿增强,如何正确引导鼓励大家消费、投资呢? 李国平:房市回暖主要在于民众预期货币宽松政策,认为我们国家会降息降准,大家会习惯性地回到房市进行资产保值。但是央行一再表示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疫情后经济下行比较明显,大家会觉得政府未来可能会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但我个人觉得“住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即使房价某些时刻可能会上涨,前几年那样的涨幅也不太可能会再次出现了。 黄金从增长曲线来看,牛市比A股还要短,上一次高点是2011年,到现在已近10年。同时,由于金价波动很大,长远来看投资回报率并不高。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要被忽悠做月光族,平时要有理财意识,学会理财,理性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