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南京 一部私人记忆打捞南京涌动的文学力量

一部私人记忆打捞南京涌动的文学力量

2019-12-24|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1632| 评论: 0|原作者: 王峰|来自: 学习强国

摘要: “一直不知道忆明珠老师竟与我比邻而居。”“王德安先生与我交往快有三十年了。”“南京,请记住诗人冯亦同。”随同忆明珠、冯亦同这些名家一起,一个丰饶而生动的南京文学世界,通过作家王慧骐的新作《青色马文存》 ...

  “一直不知道忆明珠老师竟与我比邻而居。”“王德安先生与我交往快有三十年了。”“南京,请记住诗人冯亦同。”随同忆明珠、冯亦同这些名家一起,一个丰饶而生动的南京文学世界,通过作家王慧骐的新作《青色马文存》被呈现出来;这座城市30多年来涌动的那些文学力量也在这部私人记忆中被一一记录。

  上世纪八十年代声名鹊起
  《青色马文存》收录作者近著《烟火》《望乡》《拾穗集》等三部散文、随笔集。书名源于作家名字中的“骐”,意为青黑色的马。
  其中,《烟火》关注并反映社会底层各色人等的生活情状,《望乡》则主要写亲情,记述了个人生命中一些重要节点上的人和事,留下特定时代有着个人印记的情感档案。
  王慧骐20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4岁出版了第一本书,即儿童诗集《茧花花》。上世纪80年代,是世人眼里文学经典迭出的“黄金时代”,作为高考恢复后的首届大学生,王慧骐就声名鹊起。
  1979年春夏之交,江苏省作家协会在无锡举行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省青年作家(作者)座谈会,还在扬州师院中文系读大二的王慧骐位列其中。王慧骐告诉记者,当时江苏众多老作家,包括方之、高晓声、陆文夫、顾尔谭、海笑、艾煊等不但参会,还做了报告和讲座。会议期间,受南京《青春》杂志的约稿,王慧骐后来发表《新诗创作如何突破》一稿,“由于发表时文章末尾标注有我的学习单位,因此收到全国各地多封读者来信,与我探讨诗歌写作的有关问题。”
  此后,由于对散文诗的创作比较投入,发表了较多作品,王慧骐引起时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的关注,并被柯蓝邀请到南京参加和组建中国散文诗学会江苏分会。当时,这个分会的核心人物有丁芒、曾传炬、叶庆瑞,等等。
  著名评论家汪政说,在他年轻的时候,王慧骐、夏坚勇这些名字都是如雷贯耳,当他还在读中学时,这批人已经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了。“正是这批慧心早发的文学人,不甘文学的寂寞和荒芜,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耕耘,为下一代人的文学启蒙开辟了先路。”
  同样毕业于扬州师院中文系的作家祁智回忆,当他对写作还是一片懵懂时,他作为小学弟,就经常与王慧骐在一起谈论文学,那个热气腾腾的场面让他至今难忘。

  亲历南京文学风起云涌30年
  1987年,王慧骐调到南京。时光荏苒,由于工作不是当编辑,就是办杂志,或干出版,挟着勇猛创作劲头步入文坛的王慧骐,把更多精力用于为他人作嫁衣上,发现和扶植更多年轻作者。
  可以说,王慧骐亲历、见证了南京文学风起云涌的30年。
  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马铃薯兄弟、洪烛等,都曾在其任职的《风流一代》杂志上发表他们的重要作品,包括王晓明所写并获奖的一篇大特写《1988:南京大炎热》。
  王慧骐后来主编《东方明星》时,叶兆言的专栏“兆言专卖店”开了三年,叶兆言写南京,写南京人的一些文章,都首发于该杂志。王慧骐印象最深的是,夏天时,叶兆言用电脑写好稿子,穿双拖鞋就到他办公室送稿子,两个人再侃一阵大山。
  他写比邻而居却不知的忆明珠。上世纪70年代,他和几个工人诗作者因一本诗集与忆明珠有过几次谋面,“他谈吐风趣且别开生面,给你说的是诗,却让你想到诗以外的很多东西。”几十年后,再次见到忆明珠,老人饶有兴致地拉他看自己的一些画作,笑着说,人越来越老了,画越画越小了。
  他写与王德安的交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在金陵诗坛颇负盛名的工人诗人王德安,后来扎在古陶瓷探寻和研究中。
  他写先后担任过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的金实秋,常常为其策划的一些别致而独特的选题拍案叫绝。
  诗人冯亦同描写和讴歌南京的作品占了相当比重,王慧骐饱含深情地写下《南京,请记住诗人冯亦同》。同样出于对南京这座生活多年城市的深爱,他郑重介绍了冯亦同撰写《和平宣言》的情况和细节。

  打捞“文学之都”的多个侧面
  除了一大批驰骋文坛的名家,王慧骐接触到大量爱好文学的普通作者。他们因文学、因工作结识的关系一直延续至生活中,甚至嵌入彼此后来的生命之中。在《青色马文存》里,王慧骐将很大一部分笔墨给了他们。
  在其叙述中,南京另外一个文学生态圈被呈现出来,这个文学圈没有大红大紫的名家,却集聚了一批对文学保持热爱的文学人士。在王慧骐看来,“他们不博名,不谋利,只在文字中找取共鸣和温暖。”
  随着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这批人在南京文学中的分量和贡献正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所认识。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于奎潮说,南京获得“世界文学之都”称号,这份荣耀不仅属于南京所产生的经典和名家,还应包括那些探索中的文学力量,“所有这一切,才构成文学之都的多个侧面,构成其活力与真实的动人之处。”
  在南京文学史上,文讲所是重要的一章,它寄托着上世纪80年代南京文学青年的憧憬和努力。当时的南京文讲所由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任所长,经常上课的老师则有俞律、池澄、冯亦同等。王慧骐调到南京后不久,也被介绍到一个类似的诗歌学习班进行授课,前来听课的都是一些在南京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青年诗歌爱好者,“每个星期天上两节课,前后有两三个月时间。”
  王慧骐告诉记者,当时的他们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和热爱诗歌,可以为学诗、写诗牺牲一些现在看来很重要的东西,而诗歌也像一根纽带把这帮同学联结了三十多年。
  自那届诗歌班后,他们自发组织了一个叫“脚印”的诗社,定期凑在一起切磋诗作,在人生的漫漫岁月中,他们相继成家生子,但依然会时不时地相约登山、踏青,碰上谁过生日了,大家送的生日蛋糕里一定藏着一首同学相赠的小诗。

  他们被称为“普通文学爱好者”
  为时代存史,为无名者立传。在汪政看来,虽然王慧骐在创作上最后没有爆得大名,没有获得这奖那奖,但王慧骐这代写作者的可敬之处在于,他们比后来人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因而不能忽略他们对江苏文学的贡献。因为一个时代的文学,不仅有名家巨著,更有那些与文学中心相距甚远者默默的耕耘、播种。汪政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启蒙、培植和引领,江苏就不可能拥有如此丰厚的文学土壤和如此庞大的文学人口。”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