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南京 人文史话丨文坛父子档的“青春”佳话

人文史话丨文坛父子档的“青春”佳话

2019-12-16|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5013| 评论: 0|原作者: 邢虹|来自: 学习强国

摘要: 40年,正青春。1979年10月,在原属南京市文联的文学内刊《南京文艺》基础上,《青春》正式创刊。创刊号的阵容可谓强大,陈白尘、罗荪、夏阳、从维熙、顾尔谭、邓友梅等老一辈作家纷纷致辞,为《青春》拉起“这是青年 ...
  40年,正青春。
  1979年10月,在原属南京市文联的文学内刊《南京文艺》基础上,《青春》正式创刊。创刊号的阵容可谓强大,陈白尘、罗荪、夏阳、从维熙、顾尔谭、邓友梅等老一辈作家纷纷致辞,为《青春》拉起“这是青年作者的领地,是青年作者驰骋的战场”的文学旗帜。也是这一期,王蒙开始在《青春》连载谈艺随笔《当你拿起笔……》。作为全国知名的纯文学期刊之一,《青春》曾被誉为文学期刊“四小名旦”,单期发行量曾突破65万份,在文学界影响深远,地位举足轻重。
  40年过去,《青春》从一本单一的文学杂志,演化成一个集众多文学载体和文学行动于一体的文学品牌。在近日举行的《青春》创刊40周年活动上,一个个和文学、和青春有关的故事从记忆深处流淌。《青春》父子档更是文坛佳话,一家两代人都为一本文学刊物奉献过青春和智慧,这在文学期刊版图内恐怕是不多见的。

  这本杂志在叶兆言家的餐桌上“诞生”
  10月15日下午5点50分,著名作家叶兆言乘坐高铁从北京回到南京,一出站就被《青春》杂志主编李樯拖往《青春》创刊40周年分场活动的讲座现场。
  40年前,正是在叶兆言家的餐桌上,《青春》“诞生”了。“当时作为《青春》最重要策划人和创办人的方之先生,几乎天天晚上跑到叶家,跟叶兆言的父亲叶至诚先生讨论,到底要把《青春》办成一份什么样的刊物。于是,就有了现在《青春》的办刊方针:青年写、青年读,为无名者铺路,扶持文学新人。”李樯说。
  时隔40年,叶兆言仍清晰记得那时方之经常出现在自己的家里,“在餐桌上皱着眉头跟我父亲商量应该怎么创办这本刊物。”叶兆言的最初写作也与此有关,“父亲本来不赞成我写作,但是方之完全是以哄小孩的方式诱惑我,说你们年轻人应该写小说,你的那个故事完全可以写成一个短篇。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走到了文学道路上。”
  叶兆言在《青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舅舅村上的陈世美》(载于《青春》1980年第2期)。5年之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发表在《青春》上。“我写的小说,几乎都给过《青春》,因此我也喜欢开玩笑,说《青春》是退我稿子最多的编辑部。”
  在《青春》创刊40周年之际,叶兆言写了一篇《记忆中的〈青春〉》,文中说:“我的文青时代,一直都是和《青春》紧密联系的。对我来说,那本《青春》就是文学,就是文坛。说没有《青春》就没有自己,有点讨好,有点矫情,也不完全实事求是,但是如果没有那段与《青春》共同度过的美好青春岁月,没有大家在一起玩文学的青涩经历,我很可能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作家。”

  韩家爷儿仨都曾为《青春》“打工”
  方之、李潮、韩东是爷儿仨,都曾经或正在《青春》工作。方之原名韩建国,李潮是方之的大儿子,随母亲姓,韩东是方家老二。爷儿仨都是优秀的作家,诗人。
  方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第3期《北京文学》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内奸》,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译成多国文字。方之是创办《青春》的功臣,南京大学教授丁帆曾经撰文写道:“有人称颂方之把‘他最后的精力花在南京《青春》杂志的创刊上。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力快要消耗尽了,他要把手里的火炬交给后面的年轻人,他要创办一个发表青年作者作品的刊物。’是的,《青春》成为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名刊,培养了大量的年轻作家,这功绩是历史牢记住的。”
  遗憾的是,方之还没看到《青春》的创刊号便因病去世了,时年49岁,正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时期。“方之先生是一位才华卓越的作家,可是为了《青春》,他放弃了写作,并且倒在了创办《青春》的岗位上。《青春》的诞生,是我们尊敬的文学前辈用生命换来的,这么说,似乎并不为过。”李樯说。
  李潮在《青春》当编辑,只是他没待多久,就赶着下海潮南下打拼去了。在叶兆言心里,他“算是我文坛上的引路人”。
  韩东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大家。去年底,他开始在《青春》负责“韩东读诗”栏目,成为诗歌爱好者每个月都在期待的栏目。

  丁捷父子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都是从中学起订阅《青春》,都是《青春》的读者和作者,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丁捷和他的儿子丁中冶与这本文学杂志有着不解之缘。
  “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无意中在邮局发现《青春》,觉得很好看,从此成为忠实读者。”丁捷从14岁开始就大量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青春》成为他的主要投稿杂志之一。后来丁捷主攻长篇小说,《依偎》《亢奋》等,获得了多项国际国内奖励。“留给年轻人的园地很宝贵,我们这些老家伙不能抢‘阵地’。”丁捷笑着说,他“转型”成了《青春》的文学顾问,给青年文学人才上课,参与《青春》的各种活动,继续为《青春》贡献力量。
  在丁中冶的成长过程中,《青春》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儿子的阅读,我建议他在读经典文学的同时,了解一下当代的文学,给他推荐了《青春》。他看了之后很喜欢,语言的形式、传播的内容都符合他们这个年龄的喜好。”丁中冶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上学时就开始给《青春》投稿,今年,他与这本伴随他成长的文学杂志结下了更深厚的缘分——成为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
  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牵头下,由南京市文联、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实施,《青春》杂志社和南京市作协具体执行,面向海内外推出“青春文学人才计划”。21岁的丁中冶是两届“青春文学人才计划”21位签约作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的“留学生三部曲”2017年完成第一部,接下来两部正在创作中,引起众多评论家的关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