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诚信,无以立本;
人无诚信,无以立命;
社会无诚信,无以和谐有序。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本书
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重点图书
《诚信中国》
阎孟伟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版
30.00元
内容简介: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中,诚信精神源远流长,是滋养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当我们阔步进入现代社会的发展阶段时,为什么仍然出现诚信缺失现象?我们应当采用怎样的发展策略,才能强化人们坚守信念,从而使诚信精神和诚信原则有效地贯彻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本书着力分析了我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可贵精神和历史局限,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导致诚信缺失的基本原因,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诚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建构诚信系统的基本要求。
作者简介:阎孟伟,吉林海龙人,1953年1月生。现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共出版学术专著9部,主编学术文集12部,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诚信之于我们
“诚信”,简单地说,就是诚实守信、履诺践约,由此形成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并通过这种互信而达到相互结合、团结互助、共存共生。所谓社会原本就是由人们之间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构成的,而诚信就是维系人们之间交往活动的须臾不可断裂的纽带。因此诚信之于我们的生活,有如呼吸之于我们的生命。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诚信必将陷入崩溃。
当我们走进市场,就会看到买者和卖者之间的那种不言而喻的默契,买者把钱交给卖者,卖者把货递给买者,一来一往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而这看似极普通的交往就是凭着买卖双方的互信维系着的,卖者确信把货交给买者,买者就一定会履行自己的承诺把钱交给卖者,同样,买者也会确信,只要把钱交给卖者,卖者就会兑现自己的承诺把货交给买者。设想一下,如果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二者之间缺乏这种起码的互信——这种事情在市场上时而也会发生——恐怕任何一笔生意都不可能做下去。如果这种情况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毫无疑问,用不了多久整个市场交换活动就会变得混乱不堪乃至中断消失了。
不仅商品交换活动是如此,其他任何一种交往活动都是如此。人们愿意把钱存到银行,凭的就是银行的信用;人们愿意在法院打官司,就是确信法院或法官能够履行司法公正的承诺;人们愿意相互结交为友,就是因为友情本身就是以相互信任为最坚实的依托;人们愿意购买某个品牌的商品,就是看重了这个品牌的商品在质量上以及售后服务上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商业信誉;人们愿意把对子女的教育托付给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就是相信这些教育机构能够忠实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人们愿意服从国家或政府的领导,就是相信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能够取信于民,能够真正维护公民的基本权益并把国家建成人民的福祉,等等。总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一张纵横交织的网络,而诚信就是网中的纽结,没有它,这张网必将支离破碎。因而诚信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交往行动的普遍精神,也是贯穿人类共同生活的根本原则。
于个人而言,诚信意味着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友好互助的和谐关系,从而使个人摆脱孤立无援的困境,并在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中获得尊严和人格完善的道德体验。反之,诚信的缺失,则意味着自我与他人交往关系的恶化,使自我陷入遭受他人排斥、冷漠和轻视的境地。于社会而言,诚信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意味着共同生活的和谐、稳定与效率。反之,诚信的缺失则意味着共同生活渐趋恶化,初则矛盾丛生、问题百出,终则陷入严重的社会危机甚或导致共同生活的瓦解。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诚信是社会系统运行的生命线,它不仅关涉经济、政治和各项社会事业能否繁荣,而且也关涉这一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否安康、和谐、幸福。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虽然没有人会否认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或一些群体,为一己之私,不把诚实守信、履诺践约当成做人做事的不可动摇的原则,甚至将其践踏,导致诚信的缺失。特别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诚信精神和诚信原则更是要面对严重的挑战。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主体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或私利为内在驱动力的。如果缺乏完备的市场规范和严格的市场管理,如果缺乏维护诚信打击失信的规章制度,激烈的市场竞争就会自发地衍生出各种丧诚失信的现象,如制售假烟、假酒、假药、假名牌,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三氯氰胺之类的有害物质,还有注水肉、地沟油、毒生姜、毒大米、盗版光盘、假文凭、假学历、假证书等等。这些诚信缺失现象的大量发生,不仅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直接危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健康,使人们在自身的生存环境中失去安全感,失去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来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取得了令国人振奋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就包括诚信缺失问题。在我国现时期社会生活中,诚信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民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针对社会生活“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再次强调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这就凸显出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诚信,无论是作为人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还是作为个人处事待人的道德操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到人们共同生活的福祉,关系到人们所期待的美好生活能否实现。因此,诚信精神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被历史地滋养出来的,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它面临诸多的挑战,但失去它,就意味着现代社会将失去存在的根基,陷入极大的混乱乃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不乏对诚实守信的推崇赞美和对失信行为的谴责鞭挞,并使诚信精神通过训诫、寓言、故事、宗教信念得以代代相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人类历史文化传统中有什么东西必然会绵延不绝、永不失传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就是诚信!如果人类道德文明中有什么东西稳固不变、历久愈新并始终得到人们的崇尚,那就是诚信!就此而论,为现代社会呼唤诚信精神,我们就有必要一方面从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脉络中汲取诚信精神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中探讨建构诚信社会的普遍原则和基本策略,从而使我们能够满怀信心地步入充满希望的诚信社会。
上文节选自《诚信中国》,阎孟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版,如需征订可联系各地新华书店(江苏省新华书店夏鸣,13814016913;江苏人民出版社李晓红,025-83658109、13951633040)。
来源:江苏人民出版社
编辑:玲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