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全民阅读”在中国走过12年。然而,随着人均阅读量提升有限、深度阅读不足、城乡阅读差异等问题凸显,真正实现全民阅读还存在现实“瓶颈”。 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推动全民阅读向高质量、纵深化发展? 从少到多:提升全民阅读量要“久久为功”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略低于2016年的3.21本。 “综合比较美国、日本、韩国和西欧发达国家的阅读数据,中国人均阅读量仍有差距,这与我国人口众多、全民阅读基础低等因素有关。”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示,推动全民阅读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厚植土壤。 21日,在河南漯河,“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拉开序幕,随后将在全国各地开展。活动期间,将举办“红沙发”论坛、专题讲座、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活动,让广大读者共品书香,享阅读之乐。据了解,“书香中国”系列活动每年吸引8亿多人次参与,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阅读推广人孙慧阳建议,各类阅读活动的开展要细分人群,创新方式方法,真正做到切实有效。 面对增长缓慢的人均阅读量,徐升国认为,培养国民阅读习惯不是朝夕之功,而是要长期努力,持久推动,让阅读活动蔚然成风,带动人们的阅读热情,从而提升全社会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 由浅及深:两种阅读方式并非“鱼与熊掌” 不知不觉中,我们迈进了一个“浅阅读”时代。一个“刷”字尽显了数字化阅读方式的特点,静静地品读,仿佛已成为很多人的奢望。 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如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分钟。 这次调查还发现,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深度图书阅读行为占比偏低,仅有21.7%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远低于“网上聊天/交友”和“看视频”“听歌”等。 很多人都把浅阅读归咎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但有识之士指出,虽然数字技术促进了碎片化阅读的发展,但阅读的深浅并不应该以阅读媒介划分,对纸质书籍的快速浏览也是浅阅读,而对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思考式阅读也是深阅读。 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何成梁指出,人类的阅读需求是多方面的,阅读的深浅要视人们阅读的需求而定。 山东省平度市蓼兰中学教师徐李媛更形象地指出,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鱼与熊掌,而是粗粮与鲍鱼的关系:吃了粗粮,自然知道鲍鱼的好,吃了鲍鱼,自然也可以吃点粗粮换换口味。“更重要的是,浅阅读可以激发兴趣,让阅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而深阅读培养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和准确。”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尽管深阅读者和浅阅读者各得其乐,但是读什么和怎么读还是有层次高低之分。“全民阅读,特别是深阅读,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正途,怎么提倡都不为过。” 城乡差异巨大:动员社会力量填补阅读鸿沟 有人说,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可就是这样一道几乎不存在的门槛,对中国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却仿佛一座大山。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调研显示,在贵州、四川、山西、河南、云南等地乡村学校,超过71%的受访者表示家庭藏书低于10本,接近20%的孩子家里一本藏书都没有。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阅读率和阅读量都存在明显差异,需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基础阅读设施建设,尽快补上这块短板。”徐升国说。 据了解,我国开展的“百社千校”阅读活动,累计捐赠图书1000多万册,价值2亿多元,惠及1万多所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58.7万家,推动11亿册图书进农村,为6亿多农民解决了看书难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认为,农村阅读推广和普及,不仅关系着农民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的“成色”。要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力量参与,让更多优质阅读资源涌向农村,激活农村阅读需求。 掌阅创始人张凌云介绍,今年启动的“全民阅读文化筑梦”公益项目,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捐赠爱心阅读室,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品质内容,通过推广全民阅读,让更广泛地区、更多人群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为改善偏远乡村小学阅读现状,亚马逊中国联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实施“书路计划”,已为全国8省份100余所乡村小学捐建电子图书馆,数万名乡村学生从中获益。 “用互联网技术消除城乡儿童阅读鸿沟,希望能够帮助乡村孩子点亮梦想,在阅读的陪伴下拥有美好人生。”亚马逊中国总裁张文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