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bet雷竞技 推荐导读 《1937年,南京记忆》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年祭

《1937年,南京记忆》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年祭

2017-12-13| 发布者: shujucaiji| 查看: 3889| 评论: 0|来自: 中国出版传媒网

摘要: 《1937年,南京记忆》 作者:徐志耕 绘图:姚红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版 定价:35.00元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提前规划,于2016年9月着手邀约 ...

  《1937年,南京记忆》

  作者:徐志耕

  绘图:姚红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版

  定价:35.00元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提前规划,于2016年9月着手邀约著名军旅作家徐志耕先生、儿童插画家姚红女士,为少年儿童撰写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纪实文学作品。

  该书在选题阶段就入选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入选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优秀主题出版项目。历时一年多的努力,2017年12月初,这本书如期出版。

  该书以文字以及少量大屠杀时期的资料图片为主体,给小读者展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以灵动、活泼的手绘图画作为版面饰图,不动声色地呈现1937年南京作为首都的生活万象、市井百态。

  发生在南京的那场血史,经过80年的岁月沉淀,以另一种编排呈献给少年儿童,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以“儿童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

  ■张建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2017年3月末,细雨蒙蒙的一个周六上午,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陪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志耕先生来到纪念馆,说志耕先生准备以其报告文学佳作《南京大屠杀》为史料基础,为当下的孩子,编写一本讲述80年前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读物。怎样向孩子们讲述大屠杀,是一个难题,我一直对志耕先生的这本书心怀期待。

  志耕先生当过18年的军事记者。1986年,他以记者和作家的身份开始采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正是盛夏季节,他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开启了他对南京血史的民间调查——那是对近100个灾后家庭的采访实录。

  最初的采访是困难的,一辆自行车伴随着他早出晚归,辛苦是必然的。更为艰难的是,找到了这些幸存者们,重提刻骨铭心的创伤和埋在他们心中的仇恨,又会刺伤这些老人。志耕先生迂回曲折、循循善诱,把受访者当作亲人和朋友,晓以民族大义、再三耐心说服,3个多月的时间里,近100位幸存者向他敞开心扉,诉说了生命中不忍回首的战争厄运,诉说了原有史料中找不到的具体情节,还为他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线索素材,这一切都让志耕先生一步一步地接近了真实——战争灾难中人的真实内心、南京大屠杀悲剧历史的真相。

  作品的“真”

  那一段时间,他沉浸在创作的激动和亢奋中,每采访到一位老人,都能让他获得一段悲愤的故事,战争是如此的复杂而丰富,这种复杂而丰富的故事是任何和平年代的作家都想象不出来的。志耕先生曾多次暗自发誓:“这本书一定要写好,写不好,我将愧对这些受访的老人,将愧对历史,我将扔掉手中的这支笔。”铺开稿纸,如何下笔呢?他再三思量,决定突出一个字——“真”。

  紧扣一个“真”字,他把侵华日军的暴行和无数无辜生命的冤恨,用文字进行了历史的镌刻;紧扣一个“真”字,他描摹了从淞沪战场到南京保卫战,中国军人英勇抵抗、浴血奋战、誓死杀敌的民族尊严和凛然正气;紧扣一个“真”字,他记录了血雨腥风的1937年12月,20多位不同国籍的外国人组成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为保护南京难民而做出的种种善行,包括今天被我们所熟知的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拉贝先生、美国女教师魏特琳女士等;紧扣一个“真”字,志耕先生对这场悲剧进行了深刻的自省和反思,在作品中揭露敌人残暴本性的同时,深入解剖了苟且偷生和怯懦胆怯者的灵魂;正因为其作品的“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许多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也是从这本书开始。对志耕先生为传播这段历史所作的贡献,我十分敬重。

  作品的“儿童视角”

  我是2015年底到纪念馆工作的,转瞬之间,两年已经过去。两年来,我们接待过上千万观众,我们去年做了一个统计,在众多的参观者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7成,其中有很多青少年。每天走在馆区,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我的内心感慨良多。我不止一次地想起早春时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提及的志耕先生的新书。记得当时,我们的话题曾在几个关键词上久久停留。

  第一,孩子们的视角——既要直面历史,也需要注重青少年读者的认知特点。

  南京大屠杀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大悲剧!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江河一片赤红,街巷积尸成垒,四野火焰冲天。如何向孩子讲述大屠杀这个沉重的话题?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这部新作,目标读者是15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儿童视角对于作家来说,一定是一份纠结和责任考验。

  第二,文图并茂——以图文记录史实,文字为主线、饰图为辅线。

  文图并茂地说完一件事,似乎是儿童图书区别与成人图书的一个标志。就好比是说,儿童图书比成人图书多了一个工具,那就是图画。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执著地憧憬,将图画的元素嵌入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以文字及少量大屠杀时期的资料图片为主体,向小读者展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以手绘图画作为版面饰图,呈现1937年南京的生活万象、市井百态。这样双线交织,既给小读者说明战争的残酷,又用图画说明和平的珍贵,二者相互交织,并行着贯穿全书。

  此刻,当我打开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寄来的校样,我的眼前顿时为之一亮——经过作家和出版社的携手努力,这两条得到了实现。

  第一,为了顾及儿童视角,作家从洋洋33万字的作品中,挑选出适合于儿童阅读的内容,尊重史实、重新编排体例、全文修订改写,呈现给孩子的是18万字的文字主体。

  第二,为了做到文图并茂,出版社邀约著名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插画系教授姚红女士,为志耕先生的文字配上了全套版面饰图,1937年南京的街巷、店铺、民居、河流、去洋学堂读书的小孩、电影海报、标语、招贴、老少行人,全都随着页面的翻动变化更替,像是随意所致,实则费尽心力。

  这本书还藏着一个特别能打动我的附件。编辑巧夺天工,在全书行将结束之际,为读者展示了散文《迷戏》片段,文章里的“我”是一个9岁的女孩,就生长在1937年12月的南京。“我”家境殷实,上着洋学堂,家里开着西装店,落脚南京的京剧名角就下榻“我”家。与这篇散文不同的是,现实中的“我”,其实并没有等到期待中的那场京剧,因为就在那天,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

  30年已经过去,早年接受过志耕先生采访的幸存者们,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应当感谢志耕先生,是他抢救了这批宝贵的历史史料——有温度的声音、泣血的文字、可供一次次回放的悲惨瞬间,全部收录在这本书里。30年前他在南京城乡采访的近100位幸存者的3本记录本,已经捐献给了纪念馆,我们将作为珍贵史料收藏。报告文学,是事实的再现,是历史的复活。志耕先生秉笔直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少年儿童创作的这部作品,我相信50年100年之后,仍旧会站立在书架上;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的孩子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共同的话题。(该文为序,有删节,大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国家公祭日 我们做了这样一本书

  ■钟小羽 蔡 蕾

  为一个沉重的日子,做一本书

  该书是著名军旅作家徐志耕先生,以其报告文学佳作《南京大屠杀》为史料基础,顾及到儿童阅读的特殊视角,补充采访、查阅大量图文资料后,全新呈现的儿童报告文学新作。

  全书20万字,40幅珍贵的资料图片,全景记录了80年前发生在南京的人间惨剧。作品文字清新流畅、情感回肠荡气、主题鲜明深厚,弘扬人间真爱,召唤世界和平。

  著名画家姚红女士为该书创作了全套饰图,以还原1937年南京的市井万象、民生百态,以另一条线索告知今天的孩子——阳光下,和平美好。

  为一本书,寻找最佳的作者

  1.文字作者:徐志耕。浙江绍兴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系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舟山、北京、福建、绍兴、南京等地部队从事新闻和文化工作,历任新闻干事、军报记者、编辑、专业作家等职。先后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绘画作者:姚红。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中国画专业毕业。曾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主持过“国家课程标准版中小学《美术》《音乐》教科书”编辑工作、书籍装帧工作、儿童图画书编辑工作。现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插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们这样做这本书

  1. 找对作者,约定时段,有序推进:我们一直把“既写家国情仇,又有岁月回望的童年视角”,作为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的组稿要求。为此,我们请了南京军区创作室原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志耕在他成名作《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基础上,为我们修订、改写了该书。

  2017年3月,作家完成了编创大纲;2017年6月,作家完成初稿;2017年10月,出版社与作家深度沟通后 ,形成文字定稿。内容上我们坚持导向正确,规避了国际国内尚有争议的敏感话题,以保障内容的稳健和安全。

  2. 坚持儿童视角,既要直面历史,也需要淡化血腥:南京大屠杀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大悲剧,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江河一片赤红,街巷积尸成垒,四野火焰冲天。此次我们推出的这部新作,目标读者是15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坚守儿童视角,避免过度血腥,是责任考验。

  3.以图文记录史实,文字为主线、饰图为辅线:该书的编辑团队执著地憧憬,将图画的元素嵌入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以文字以及少量大屠杀时期的资料图片为主体,向小读者展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以灵动、活泼的手绘图画作为版面饰图,不动声色地呈现1937年南京作为首都的生活万象、市井百态。这样双线交织,既给小读者一个从凝重文字中移开目光、心灵得以喘息的机会,同时文字用于说明战争的残酷,图画用以说明和平的珍贵,二者相互交织,并行着贯穿全书。

  4.六个封面备选,岁月深情和儿童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邀约姚红教授为全书提供了内文装饰图。在封面的呈现上,美术编辑先后设计了6个方案。前5个封面效果也很震撼,但是出版社仍然坚持再试一次,最终选择的姚红的作品为封面主图。主图、色调、书名字体,合力呈现少儿读物特色,第一时间,在整体气息上区别这一题材的成人读物风貌。

  5.坚持学术标准,馆长作序点赞:我们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认同和支持。作者徐志耕是国内针对南京大屠杀史实进行民间调查的第一人,他自1986年开始、深入到近100个大屠杀受难家庭做采访,是国内公认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专家。纪念馆十分尊敬徐志耕老师在这一领域作出的贡献,曾收藏徐志耕老师3本采访笔记作为馆藏展品。该书稿完成之后,南京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先生为此书作序点赞。

  爷爷的童年

  ■徐志耕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邀约我为孩子们改写、修订我的报告文学作品《南京大屠杀》时,我的心情是忐忑的。因为这一举世震惊的悲剧充满了太多的恐怖、血腥和残忍,对于花朵般的儿童来说,可能会刺激他们稚嫩的感官和神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我目睹从日本来华参观的队伍中,有几位穿着校服的男女学生,在展示日军举刀砍杀中国平民的展板前,他们用手蒙住了眼睛。名叫片平裕香的女学生抽泣着说:“我不知道日本做过这样的事情,我不愿做这样的日本人。”另一位男生也说:“中国人民遭到了日本的祸害,我不敢抬头看你们。”

  孩子的心是纯洁的,也是好奇的。记得1986年夏天我在南京城南的七家湾釆访时,有四五个小学生跟着我一家一家地听爷爷奶奶们悲愤地诉说,他们觉得新奇,他们感到震惊!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南京的这一悲剧,第一次感到心头的沉重和沉痛。

  由此我认为,对于少年儿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自然需要艳阳蓝天、花儿青草、小鸟鸣唱、香甜奶茶。然而,乌云会遮住艳阳,风雨会摧残花朵,小鸟会迷失方向,奶茶不能充饥。因此,必须让孩子们全面而真实地认识一切事物,包括了解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

  为了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南京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学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组织他们寻访幸存者,写了许多感想和体会,幼小的心灵上,生长了昨天的故事和先人的苦难。

  苦难是一本书,在描写小白兔、大红花、好孩子和升旗手的许许多多儿童图书中,增添一本80年前的南京故事,对于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书中所展示的人物和故事,不少是和今天的孩子们差不多的年龄。80年前南京的少年儿童经历了血与火的苦难。8岁的姜根福本来有父母关爱,兄弟姐妹亲密无间。可是他目睹父亲被鬼子抓走,母亲和小弟被日军枪杀,二姐被日军用刀劈死,一家九人只留下他和三岁的弟弟流浪度日。而书中写到的周文斌,当时刚出生十多天,就被日本兵一枪打掉了左脚上的三个脚趾头!

  历史是东逝的水,但书中的一切,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战争与和平、正义和人道、贫穷与落后、集体与个人、懦弱与坚毅等等许多严峻的课题,这是需要一代一代人深思的,也需要春风细雨般地给幼苗以浇灌和滋养,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生存的艰难和人生的意义。

  我的成人版报告文学作品《南京大屠杀》首版时间是1987年12月,即“南京大屠杀”50周年之际,它是中国作家写的第一本记述这一历史事件的报告文学作品。30年来,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多次再版或重印,并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出版,至今共有20多个版本,受到海内外好评。该书曾被北京市教育局列为青年文库选编和上海市学生课外读物,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在祭奠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80周年的时候,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将我改写、修订的这本书,更名为《1937年,南京记忆》,并请专家审读,编辑加工,配以饰图。特别是对日军的暴行描写中,删减了一些少儿不宜的残酷和血腥的文字,使该书更适合广大少年儿童阅读。在此,衷心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劳的人们,感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大力支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