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首个《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在浙江宁波发布。该标准规范从资源保障、运营管理、服务提供、绩效评价等方面,对乡镇(街道)图书馆提出统一的建设规范和绩效评估尺度。比如:图书馆舍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阅览座位不少于30个;图书馆藏书量不少于1万册,馆藏图书50%以上应是近5年内出版的,且人均占有藏书应不少于1.0册,人均年增藏书应不少于0.04册,报刊总量应不少于120种。 这个关于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地方标准,可谓事无巨细,不仅包括上述主要内容,还包括实现“一卡通”借阅,通借通还;馆内要免费提供wifi环境,支持移动阅读;要建有或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应设定固定开放时间,双休日应对外开放,每周开放时间应不少于48小时;等等。城市图书馆该有的一些硬件与服务,似乎乡镇(街道)图书馆也要有,值得点赞。图书馆是给公众提供精神粮食的地方,就是要尽量追求“高大上”。 这些年,对于城市大型公共图书馆,许多地方投入多、建设好、运营佳。然而,对于乡镇(街道)图书馆,却往往是建设无标准、服务无规范、投入无资金、运营无人力。事实上,农村既要发展经济,更要发展文化,经济是民生,文化也是民生。甚至可以说,文化是民生之魂,没有文化的民生,极可能是不和谐的民生。而且,建设乡镇(街道)图书馆,是打基础、管长远地发展民生,是给一个地方积累科学文化、积累乡风文明,提升老百姓的思想道德素质。 乡镇(街道)图书馆除了满足百姓的阅读需求、丰富百姓的精神世界、拓展百姓的眼界,还相当于信息中转站,让农村或社区居民在其中获知信息、学习经验、谋求发展。比如一些地方的乡镇图书馆蕴含大量农业科学信息,有效帮助农民解决了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向农民提供关于商品生产、流通、经营的市场信息,造福一方百姓。一些乡镇图书馆配备的儿童成长类书籍,还可能改变一些农村孩子一生的命运。可见,建设好乡镇(街道)图书馆是德政工程。 上述道理,基层相关部门并非不懂,问题关键在于,他们在建设乡镇(街道)图书馆上舍不舍得投入?全国首个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虽提出诸多指标,但如果没有资金,一切皆会成空谈。经费得不到保障,即使政府投钱建起乡镇(街道)图书馆,仍可能沦为摆设,“铁将军把门”,大唱“空城计”,让图书蒙尘。如何用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倒逼相关部门为乡镇(街道)图书馆的建设、维护与运行提供经费保障,当是相关制度设计的重点。 解决乡镇(街道)图书馆缺钱的问题,可引入民间捐赠机制。日前有报道称,浙江省三门县有为图书馆是该省首家纯公益民间图书馆,成立于2012年,有1.5万册图书,其中约20%来自社会捐赠。作为纯公益民间图书馆,维持全年的运营开支、举办各项活动以及图书馆水电开支和人力成本,让他们压力巨大。他们便搭上“腾讯99公益日”活动,推出“99公益日,助力有为——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的公益募捐,短短4小时,就募集到资金40多万元,缓解了缺钱之窘。 乡镇(街道)图书馆配备图书也要摸准路子。其服务对象是农村或社区居民,配备图书时,要充分考虑能否被有效阅读、有效利用,而非随便配备,甚至滥竽充数,要多听农民或社区居民的心声;多与其他图书馆互联互通,增强自身魅力。尤其是乡镇图书馆,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配书时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读者较多,配备一些少儿、营养健康类书籍。还要通过阅读推广活动、公益讲座、免费展览等吸引人气、制造生气。这也是对“高大上”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