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南京 南京民间读书会——蓬勃生长的民间力量

南京民间读书会——蓬勃生长的民间力量

2019-4-26| 发布者: caojiaxin| 查看: 9232| 评论: 0|原作者: 张敏|来自: 新华报业网

摘要: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在南京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着完全迥异的社会背景,却因为一个共同的组织联结到了一起——读书会。南京现有大大小小的读书会500多家, ...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在南京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着完全迥异的社会背景,却因为一个共同的组织联结到了一起——读书会。南京现有大大小小的读书会500多家,有的专注中华传统文化;有的行走于南京的大街小巷,解读近代建筑的一砖一瓦;有的从高校走向民间,将稀缺的学术资源普及大众……笔者以群学书院、悦的读书会、金陵读书会为载体,撰写3篇系列报道,重点关注每家民间读书会的生存模式、各自特色、以及当下所面临的困境等问题,凸显南京读书会的共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坚守。

  从象牙塔到民间,一个读书会的生存法则

  “互联网阅读导致人们的阅读习惯、思考方式都在变化,一方面我们应该去适应;但对于群学书院而言,不论是读的书,还是微信公号所发的文章都会有基本的标准,不会为了流量而突破‘文化’的定位,‘文化’的调性,这是群学书院会一直坚守的。”群学书院的运营总监陆远说。

  永慕庐和“周门读书会”

  永慕庐座落于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东北部的一个小茅山顶上。这是1929年的春天,为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所建,由建筑师陈均沛设计。

  去永慕庐有两条路,一条是从中山陵的孙中山纪念馆后面有条小路可以爬上去,另外一条是从灵谷公园正门进去,需要买票。占地200多亩的永慕庐,地处僻静,周边草木葱郁,风景清幽。四周砌以石墙,门楣上嵌有花岗石石额一方,上面刻有谭延闿所书“永慕庐”三字。原来的建筑抗战时期被毁,1993年按照原貌复建。

  (永慕庐地址)

  群学书院最早的创办还是跟“周门读书会”有关,这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创办的主要针对自己学生的学术型读书会。早在2014年的时候,周老师被邀请到大理大学去讲课。回来之后他就在周门读书会上经常讲:大理风景和环境都很好,特别适合读书,看看是不是可以组织一批爱读书的人去那里进行游学活动,正好这一年,周老师当选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会长,他也希望做一个跟社会心理学有关系的研修班,这个研修班就是群学书院的雏形。

  2015年12月31日,群学书院的牌匾第一次被镶嵌在南京中山陵永慕庐的外墙上。自此,群学书院正式落户永慕庐。这家最早脱胎于“周门读书会”的学术型读书会,第一次从象牙塔走向民间。

  “群学”出自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一书,这是社会学被引入中国时的最初译法。之所以将读书会命名为群学书院,也是周老师想以社会学为出发点,向公众传播人文社科知识。

  (群学书院挂牌)

  2014年10月到11月左右,周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开始筹备这件事情。一开始他们本来只想做一个针对学术界内部的游学,后来考虑到学院外的人想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周老师的学生陆远就向他提议,不如把培训对象拉得宽一些。就这样,大理游学班办起来了,当时主要邀请学界的老师来开展讲座。研修班是收费的,每人的学费是一万元。2015年2月份,他们创办了群学书院的公众号,这个公号的目的一开始很简单,就是大理班的招生的平台,当时公号的粉丝仅有两千人左右。

  2015年4月,来自江苏、上海、云南等地的公司或企业的投资人,经理人共4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修班的学习。采用专家授课、学员交流、读书会讨论等多种形式,围绕“新常态下的市场与社会心理”展开了交流学习。

  因为之前做过一些活动,时任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徐宁找到周老师。他们表示一是对研修班这种形式比较感兴趣,二是希望通过全民阅读的契机,推出一些比较有影响力、有标志性的读书会。就这样,由政府牵头选择场地,供群学书院开展读书活动。“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定在永慕庐,而是玄武湖边有一个风荷苑,但是地方太大,另外其实是一个吃饭的会所,是按照餐厅的风格装饰的,作为书院不太适合;然后就到了紫金山,也看了几个地方,包括永慕庐,还有明孝陵旁边有一个定林山庄,当年是刘勰写《文心雕龙》的地方,但后来就觉得永慕庐无论环境还是文化氛围都不错,就最终选定了永慕庐”,陆远说。

  (读书会活动照片)

  与政府签订协议后,群学书院不用付租金,但因为是文保单位,需要有两个看门的人,书院仅需要支付两个看门人员的工资。

  现在的永慕庐有着木质的椅子和书桌,为它增添了不少书卷气。据陆远介绍,永慕庐本来有一些家具,后来群学书院还给它配了书、椅子和柜子。这其中的书是由中国的一家民营书店——“人天书店”的老板捐赠,后来又在先锋书店买了一批。最早的启动资金一部分靠大理研修班剩余几万块的资金,用来添置基本的配书和家具,另外一部分靠南京大学校友的郑钢基金赞助。

  在书院内读书,去书院外行走

  在南京的读书会中,群学书院创办时间不算最长,但却是最“高大上”的。

  “2016年4月9日,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里峰,讲演《历史长河中的暴力——解读罗威廉著〈红雨〉》一书;”

  “4月30日,知名独立摄影师张默雪,讲演《全球著名女性摄影师镜头里的世界》;”

  “5月3日,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裴谕新,讲演《另类性行为解读中国社会》;”

  “6月18日,美国琼斯大学商学院教授张燕,讲演《女性领导力的培养与塑造》…… ”

  在群学书院的讲演记录上,可以看到每一次读书的记录。来到这里的大多是南京大学以及其他高校各个学院的老师。在这里,不仅能回溯浩瀚如烟的历史,领略生活中的设计美学,反思中国农村的治理与困境,探索企业成功的秘诀,还能去全球著名女性摄影师镜头里的世界里一探究竟,甚至去感受人工智能与爱情的关系……

  这些读书会都是向公众免费开放,邀请的老师大多是靠自发和公益的性质来讲学的。“有时书院也会象征性地给老师1000-2000左右的讲课费,但很多老师都是不要的”,陆远说,这些老师也是非常乐意去做这样一件公益的事情。

  2018年1月,群学书院还承办了“共读南京”1月导读的首场线下活动。“共读南京”是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创办的项目,每月会推出一本南京历代名著,通过线上与线下共读、开展讲座、线下寻访等形式,开展的一系列全民阅读的活动。

  群学书院作为1月“共读南京”的领读团队,围绕南京城市史,展开了四场主题活动。在线上开展了专家导读,由陆远主讲导读《南京城市史》,并在微信群中同步直播:线下开展了行走与寻访活动,在陆远、《南京城市史》的作者薛冰老师等的带领下,近40位读者,从秦淮河桃叶渡出发,边走边读南京城市史;另外还策划了诵南京——“南京主题美文与诗词新春朗诵会”,这是由群学书院、大众书局和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合作,以诵读的形式,吟诵书中的美文与诗篇;还在十朝文化园开展了“南京十朝大讲堂”等专家线下品读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免费的,而且不限制人数,读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报名后就可参加,还可加入微信群观看同步现场直播。

  除了这些免费的公益活动,群学书院还推出了有关美学的研修课程,这些课程是收费的,所获收益用于维持书院的运营。这是群学书院和十竹斋画院联合承办的。十竹斋画院是一个做文物拍卖和书画收藏的国有企业。研修活动主要针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艺术,包括美术、古籍、建筑、园林等感兴趣的读者群体,目前已经开展了两期,年龄主要是35周岁以上的中产阶级群体。这是一个收费课程,每期活动持续一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群学书院意图通过学术讲座、学习书画基本技巧、专题行走活动,去教会大众如何感知美、欣赏美。在2017年的东方人文美学研修计划中,可以看到群学书院邀请了故宫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大学、江苏演艺集团空剧院,中国建筑学会等机构的学者、作家、书画家等,主题包含人文美学、艺术美学、生活美学等,探讨“社会变迁与中产阶级生活品味”,体会“古典诗词与中国古代人文传统”,欣赏“昆曲与中国传统戏曲美学”,通过美学实践板块,学习中国画、油画的基本技巧等。

  在颐和园,国际知名摄影师,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小威先生,向大家现场实践教学了风景拍摄的技巧;在故宫文化殿的研究的”移动课堂“里,从事书画研究的杨丹霞为“研修计划”的同学们整整讲解了3个小时,从中国文人画的基本脉络,到绘画风格、创作实践与理论,再到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游学活动照片)

  对于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来说,这大概是他们从来没有过的美学体验。有学员在毕业纪念册中写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远的追问。在全球化趋势下,各文明交汇融合之际,这个问题尤其重要。我当然是中国人,但是仅仅因为我是黑头发、黄皮肤,说着中国话、吃着中餐的原因吗?作为中国人还有着怎样的深层次的遗传密码?这些问题困惑了我多年,直到遇到群学书院与十竹斋联合举办的首期东方人文美学培训班。从此,我有幸聆听各领域的大咖讲述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开始中国传统美学的求知旅程。课程林林总总,看似散漫,我窃以为其中有一根线串成了美丽的珠链:一方面往上追溯,探问我们的来处;另一方面展望未来,拷问我们如何前行。我真心希望中国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光大,滋养我们的未来。我愿意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并享受其中。”

  还有学员留言“知美、懂美、尚美”,表示群学书院“游走于祖国,阅尽无限人文美景”。2019年3月到5月,群学书院还将举办“东方美学高级研究计划第二期”游学活动,届时将开展南京博物院、苏州古典园林、安阳三个专场,继续人文美学之旅。

  (群学书院2018“共读南京”线下寻访活动)

  目前研修活动的策划、选题均由群学书院承担,而一些硬的费用如场地、现场服务、执行由画院执行。而在邀请老师方面,由双方共同出力。十竹斋画院更多的资源集中在画家和书法家,而书院的资源较多的集中在高校,比如邀请做艺术学研究、艺术史的研究的学者,另外像南京博物馆这样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也比较方便合作。

  在群学书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可以看到,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高级研修计划”标价18800元,该收费包含所有课程费、讲义费、教材费等,美学实践课程(中国画、油画从零基础到独立完成作品)所需要的全部画具、画材,24帧十竹斋笺谱册页,部分美学深度行走差旅、食宿费用等。

  陆远说,像这样的研修活动,主要针对35岁以上的中产阶级群体。考虑到活动周期、题材等因素,年轻人可能不是很适合,所以到一定的年龄阅历后,才会对这些有更深的理解。

  微信公号上的原创10万+

  除了线下的读书会、研修活动,群学书院线上的微信公众号也备受关注。从2015年2月刚注册时的两千粉丝,到现在文章的阅读量少则四五千,多则一万以上。在“原创精华”板块,收录了20多篇由群学书院原创的阅读量达到10万+的原创文章,每篇文章后面的评论都多达四五十条。

  现在群学书院每天都会推出2-3篇文章,内容包含了每一次老师的读书会的分享,举办的论坛实录,原创文章等。对于讲演实录,群学书院每次都安排了专门的人来整理,形成文字稿发在微信公号上,供读者参阅。在书院的微信公号上,任意打开一篇文章,在文章的末尾都附上了3个板块,分别是“近期专题讲演/论坛回顾”,“那些脍炙人口的好文”,“研修之旅”,并在每个板块下面都有往期文章的关键词,“梁漱溟逝世三十周年特别讲演”、“长三角社会学论坛”、“王笛《袍哥》新书分享会”等,只需要点击一下,便可跳转到需要的页面,回顾往期内容。

  这些文章有些是原创的,有些是转载的,转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其中原创的文章基本都是陆远一个人写的。

  陆远目前是群学书院的运营者。负责微信公号文章的编辑和研修活动、读书会的策划,他原来是周晓虹老师的学生。一身休闲西装,带着一副眼镜,坐在对面的陆远温文尔雅,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常常面带微笑,与他交流丝毫没有距离感。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书,进门靠左边的墙上有一个大大的木质的书柜,里面放满了社会学、历史学的各种著作,除了是群学书院的运营者之外,他的本职工作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一名老师。

  在群学书院的微信公众号上,与现在追热点潮流的营销号相比,群学书院的画风显得颇为清奇。排版整体干净素雅,没有过多的修饰。“今天,我更加怀念这位把一生嫁给博物馆的中国先生”,“一个时代的斯文:院士冯瑞和他的家族”,“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评论区有褒有贬,有部分网友表示这样的文章没有用,也有网友认为,“发这种文章,可以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历史,知道民国那些知识分子的气节,知道1949年到1978年中国那些政治运动对于人性的摧残,知道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条留言点赞数有133个,还有网友在文末留言“感谢那一代学人,还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痴心与决绝。”

  (群学书院公众号主页)

  在陆远看来,互联网阅读跟纸质阅读不一样:微信公号上的文章一般篇幅较短,思考深度较弱,但是传播性更好,由此导致人们的阅读习惯、思考方式都在变化,一方面我们应该去适应;但对于群学书院而言,所发的文章会有基本的标准,不会去为了流量而突破基本的“文化”的定位,“文化”的调性,这是群学书院会一直坚守的。

  公号还推出了“为你朗读”栏目。“互联网时代,文字已经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办这个有声节目,也是因为很多粉丝在后台留言,看能不能借助声音,比如周末在家做家务也可以听一听”,陆远解释道,正是读者的需求催生了这个栏目,刚开始他们请的是江苏广播电视学校的学生来帮书院录,后来有一家“蓝素电台”找到书院,主动提出每个星期可以帮忙免费读两篇文章。“蓝素电台”并不是一个专业电台,而是由南京的一群线上的播音爱好者做的一个公益电台。

  陆远说,不论是群学书院的公众号运营,还是研修活动的策划,所邀请的老师、合作方都是出于一种“同仁”心态。现在群学书院在发动更多的原创作者来写公众号文章,主要在南京地区,一方面去发现一些比较好的学术讲座,会专门请人去现场录音,来整理;另外也会跟出版社合作,推荐一些好的书,来发动读者、买书人写书评,产出更多优秀的原创作品。

  读书不止在“永慕庐”

  到永慕庐上山要好几公里,考虑到交通不便。群学书院之前跟中山陵园管理局合作,每次举办活动都会租用它们的车,读者可以自行选择坐车上山或者自行爬上去,坐一次需要花10块钱,包含上山和下山。

  现在永慕庐的一些常规活动也会放在南京图书馆的四楼举办。“如果仅仅是地方偏僻一点问题不大,但是主要涉及到读者到达很不方便,包括买门票,车也不方便,长久下去书院的公共性就会削弱”,陆远说,所以目前也是跟十竹斋画院合作,由他们负责租赁场地的费用,当永慕庐有一些小规模,而且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时会使用。

  群学书院还有一家基地在吴江七都镇。国民政府时期知名学者孙本文先生,正是七都吴溇村人,而之后,另一位中国社会学的巨擘——费孝通又诞生于七都。近几年,国学大师南怀瑾在太湖畔开办太湖大学堂以来,七都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太湖国学讲坛。同时它又是国家级音乐小镇,曾在2014年跟北京的迷笛音乐学校合作,使得迷笛音乐节永久落户。七都镇在苏南地区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小镇,政府希望增加多元化的文化元素,就找到群学书院合作。

  吴江七都镇的群学书院,最初是作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研习基地。2018年8月28日,群学书院还在吴江成立了长三角社会学论坛,将长三角地区8个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社会学院系,包括南大、河海、浙大、安大,复旦、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大学等,共同形成一个松散的联盟。这个联盟用于日常做论坛,共同出版一些硕士、博士生的论文集,开展公益讲座。七都镇人民政府每年会支持,另外每个学校自己出资,共同维护群学书院。

  (吴江七都镇长三角社会论坛成立)

  陆远表示,现在是在南图的四楼,位置很方便,空间也很大,以后也会经常在这边办一些常规活动。“不管是在南京图书馆,还是在吴江七都镇,都是群学书院的一个载体,永慕庐并不是群学书院的一个标志,最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无形的资产。”

  “全民阅读”浪潮中,一个草根读书会的成长记

  “读书会其实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传承,虽然我没上过大学,但其实我们和大学教授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悦的读书会的创始人张静说。

  reader?悦的

  2019年3月23日,正好是周六。早上7:30,已经有零零散散二十多个人,聚集在了鼓楼公园门口。这其中大多是中年女性,还有三个12岁左右的孩子。他们都是报名参加悦的读书会行走扬州博物馆的活动。在为期一天的行走活动中,悦的读书会将从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开始,到仪征天宁寺塔,再到仪征博物馆,带领读者感受西汉的墓葬世界。

  站在中间拿着一个小旗的,就是悦的读书会的会长张静。她四十来岁,一头利落的短发,穿一身休闲运动装,笑起来脸颊上有两个浅浅的酒窝。一边和老会员聊着天儿,一边从她手中的收纳箱子,拿出收听耳机,准备一会儿给读者听讲解用。

  (悦的读书会 张静)

  这次活动源于张静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名叫《中国墓葬史》,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峰老师编著。当时仪征博物馆恰逢建馆十周年,特别推出了“泱泱汉风——汉代文物精华陈列”。张静一直想去看看汉代的墓葬,就自己先去扬州踩了个点,觉得非常好,就回来和行走老师商定了这条线路。

  张静只有中专学历,但她从小就爱读书。小时候家里经济困难,父母也没有让她读课外书的意识,她就只好读作文集。后来上了初中,作文集也被翻烂了。上中专的时候中午在学校吃饭,就每天省出一半生活费的钱来买书。那时候她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林语堂的《瞬息京华》,就深深地被迷住了。她看小说、散文,各种类型的文学都看。但是书也不敢带回家,她就在上课时偷偷看。

  后来在工作之余,她报名了大专的自学考试,还要准备考会计师。当时没有太多时间看别的书,工作闲暇只能看看报纸。再后来她报名了户外组织,和一群人走走看看让张静的眼界开阔了不少。但时间长了,张静发现自己和身边的这些人并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户外圈的人似乎更注重身体间的对话,谁走得多走得远谁就是王者,而自己却希望在行走中更加注重与心灵的对话。

  于是她想在户外圈组织一个读书会。2014年2月的一天,在南京秦淮区水游城负一层的德国花园餐厅里,在张静的组织下,读书会举办了第一次的阅读分享活动,活动主题很简单,就是每人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说明推荐理由。“当时既兴奋又紧张,怕没有人来,不过没想到第一次还来了十来个人,大多数是户外圈的朋友来捧场,”张静笑着说。

  读书会就这样办起来了,每周一次的读书分享活动。后来读书会正好在读本哈德·施林克著长篇小说《朗读者》,有读者就提议,朗读者的英文是reader,也有阅读之意,就建议以reader的谐音“悦的”作为读书会的名字。张静觉得也挺不错,读书会就这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为了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进来,张静开始自己策划活动。做海报、写微信公众号,找活动场所,她几乎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事情。读书会的第一张海报反反复复用了好多次,直到背后贴了一层厚厚的双面胶才换。

  除了活动经费,场地也是一大难。刚开始去图书馆谈合作,图书馆回应如果没有介绍信,就不和民间组织合作,去书店,往往要求支付包间费。这意味着办读书会,不仅不赚钱,大多时候还要自掏腰包。直到2014年11月,江苏全民阅读立法,政府为鼓励全民阅读,开始鼓励各种民间读书会。2015年4月,读书会被南京市全民阅读办发现,一切才有了改观。

  政府的介入首先为读书会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在随园校区里专门批了一块场地,用于悦的读书开展公益性讲座。与此同时,承办政府的读书活动,也让悦的读书会第一次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学者,比如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卢海鸣、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等,他们都来读书会开展过讲座或分享书籍。

  (悦的读书会)

  有了他们的“加盟”,悦的读书会在文化行走活动中具备了更多的专业性。2016年,南京市全民阅读办组织了“一月一本南京传世名著”的品读和推广活动,各个民间读书会“接力”领读,悦的读书会承接了9月领读《儒林外史》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策划了诸如专家讲坛、学者讲座、文化行走等多种文化形式,还配合了线上的有奖问答。

  在跟政府合作的一些线路中,难免会受到一些限制,有些主题是政府指定的。对这种情况,张静也有着自己的应对方式。

  “如果是策划政府整年的活动,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运行,政府当然也会提要求,我们就会把政府的要求和自己的策划糅合起来,包括将喜欢的老师,喜欢的主题糅到政府的方案中去;对于一些政府命题的,首先得接受这个主题,然后找到自己想挖掘的点,比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活动,这个主题比较敏感,但是当了解这段历史后,你会发现意识形态背后可以挖掘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挖掘民族性、人性、人在极端条件的状态,为什么有的人能表现出至善的一面,有的人却表现出最邪恶的一面,这些都是活动准备中的阅读可以遇到的,而且可以做到自己的主题中去的。”

  读书会第一次实现异地文化行走是在山西。当时张静正在看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写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的伴侣》,书里大量引用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日记、文献、散文,让她萌发了跟随梁林脚步来一次文化行走的念头。当时邀请了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地方史学者薛冰老师一起,在山西当地文史学者的带领下,开掘出晋东南、晋中与晋北多条行走路线。

  薛冰老师在之前接受采访中提到,过去他读中国建筑史,对梁思成、林徽因考察山西古建的历程,对山西现存唐宋辽金元建筑,就有浓厚的兴趣,但在现场直接观察文物,感受到那些木头细腻的纹理与氛围,读书时的朦胧迷惑处才渐渐清晰起来。“尤其是壁画,看画册上的碎片,与现场观看完整画面,了解各局部间的联系,感受大不相同。”

  在三度随团行走山西后,薛冰感觉对研究南京历史文化有了一种新参照。薛冰老师曾著有一本《南京城市史》,回到南京后,他带领读书会成员“重走南京”,通过对山西、南京两地古建、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的比较,对历史发展、文化传承、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讨论,让大家在行走中感受南京文化的特色。

  自此以后,悦的读书会还策划了“南朝石刻”、“梧桐树下看南京”等行走活动,主题大都围绕建筑、考古、历史等。活动有像半天、一天这样的短期行走,也有三四天较为长期的异地文化行走。读书会会根据每期活动的主题,挑一些浅显易懂又比较系统的书,例如在“南朝石刻”活动中,配备了梁白泉《南京的六朝石刻》、曾布川宽的《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等。

  (读书会行走活动)

  读书、沿着书中的内容在现实中寻根溯源,这是张静做文化行走的主要目的。在做南京近代建筑系列活动时,她从2018年11月底就开始看《中国近代建筑史》,一直看到现在还没看完。张静介绍,这套书一共有五本,又是专业类的书籍,每本都是大砖头。现在她读第四本已经读到了将近一半。在读的过程中,她又把要做的线路重新捋了一下,修改增补了许多内容。

  在行走近代建筑系列路线中,张静增加了南洋劝业会的主题。据行走老师于锋介绍,南洋劝业会是1910年6月5日,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吸引了中外30多万人来参观。当时读书会策划了“南京工业大学——劝业社区——玄武门——玄武湖”的行走线路。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今天的劝业社区附近举办,距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这个社区位于新模范马路南边,南京工业大学西侧,读书会选择从这里开始,围绕南洋劝业会的背景、选址、模范马路与南洋劝业会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为期半天的行走。

  (行走老师于锋)

  有读者在行走活动后的随记中写道,“曾问过自己,若是没有老师的同行,还能看懂吗?毕竟,大多时候我们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而诸位老师用他们不同的视角,道出那些所以然,才令人恍然大悟。”

  不管是南京本地还是外地的行走活动,目前每周读书会的常规活动都有1-2次,最多的也有三次。每次安排的行走路线都会相应地配一本书,这些都是跟出版社合作。张静表示,他们能以对折的价格拿到出版社的书,这些书都是不挣钱的,基本上是从出版社怎么拿就怎么出,有时候甚至还要倒贴,一次做城墙活动的时候,每本书还倒贴2块钱。她想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家看书,通过一次行走活动,让更多的人把书拿起来看。

  目前悦的读书会有三个行走老师。据张静介绍,这其中有的是通过朋友认识,有的是通过招募来的。于锋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一名记者,在业余时间担任悦的读书会的行走老师。他与张静相识是因为一场讲座。当时张静在台下做观众,于锋在台上主讲,听完以后,张静觉得很不错,就想问问看他能不能来做读书会的行走老师,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于锋喜欢阅读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平时工作的条口就是做南京历史文化方面的报道,他利用闲暇的时间系统阅读了从古至今和南京有关的文化书籍,现在带着悦的读书会,参与南朝石刻、梧桐树下走南京、游见秦淮等多场行走活动。2019年,他还被评为了“南京阅读榜样”。

  有位读者说他最喜欢于锋老师的原因是,“首先他的知识储备很丰富,不论南京哪一个边边角角问他他都能知道;第二,人品很好,他虽然知识很丰富,但是不骄傲,不像有的老师很骄傲,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就会让你自己去百度;第三就是热爱历史,愿意分享,使得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也能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东西。”

  行走团队的另外一位老师王腾,目前在南京城墙保护部门工作。跟王腾的相识,缘于之前张静进了一个南京的文物保护群,正好他是群主,听说又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贺云翱老师的学生,加上原来就特别喜欢贺老师,就留了个联系方式。后来在做一次有关南京城墙的系列活动时,就邀请了王腾老师来带队。当时活动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王腾向大家介绍了每个时期遗留的明城墙的价值,城墙砖的烧制工艺,南京的明城墙为什么没有马面等等。“没想到第一次讲得效果特别好,加上小伙子人长得特别帅,很多会员都在问下一次他什么时候再带队,”张静说。

  还有一位行走老师叫陈仲为,他就是看到读书会在招募行走老师,主动报名的。他出生在南京,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在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闲暇的时候还经常去南京城墙做志愿者。

  现在每次活动一推出来,就会让行走老师自己去认领,挑他们擅长的领域去讲。“我们对行走老师的要求第一看学校,第二看专业,第三看导师。后面要求会越来越高,会综合专业、导师进行评估,同时我们也鼓励更多文史爱好者加入我们,只要愿意学习,未来成长就会很快,行走老师的能力当然只能通过长期看书的积淀才能达到的,”张静表示。

  公益不代表免费

  悦的读书会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叫“悦的读书”,每天晚上九点半都会准时更新内容,大都是活动的预告、报名帖,内容包括每次活动的讲解要点、活动时间、地点、路线、报名方式等,也有转载的文章。

  每次张静先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一个预告,接受活动预定,常常发出还没等正式的报名帖出来,名额就已经满了。这些活动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可以看到,像寻访南朝石刻这样的短期活动,包含行走丹阳、南京两天行程。是25人的小团,活动配备专业老师讲解以及阅读书籍,每人有讲解接收器,读者可自行选择参加两天或一天。其中两天的活动476元,只报单天活动收费248元。此费用包含当天包车费用、保险费用,老师讲解费用,不包含住宿、中餐等。

  “哪怕我们没有报酬,贴钱也要给老师报酬,这是对行走老师工作付出的尊重。”张静解释,这个报酬对于不同的行走活动是不一样的,比如讲解活动的时长、是否为企业定制等,而且每一次的活动报名达到了预期的人数之后,带队的老师还有提成。

  另外,承办政府的活动,政府除了提供场地、老师的资源,也会给读书会活动经费。“我们的产品,现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政府买单的,面向大众是免费的,这个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第二部分直接面向客户,其中包括向个人或企业提供文化产品,那个就属于我们自己玩儿的产品,这也是实现读书会自我运营的一个方式,”张静说。

  南京市阅读办的副处长张红伟表示,现在政府会出资购买这种文化组织的服务,实际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支持。目前江苏省、南京市阅读办还会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每年1-2次。在2019年3月28日南京书展上,南京市全民阅读办对南京各区阅读组织和负责人开展了培训,培训主要围绕新时代阅读理念、阅读方法、阅读推广等,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拓宽各位领读者的视野,增加读书会的自身造血功能。

  现在悦的读书会的成员主要包括微信公众号的小编、行走老师等,张静还有几位助理,主要负责对外活动的对接,目前团队成员均属于兼职。

  之前读书会还招过志愿者团队,但是后来张静发现志愿者的管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张静认为,主要还是由于志愿者的流动性太大,而读书会的日常工作是固定的;另外读书会跟大型的博物馆平台不一样,并没有稀缺的资源去吸引志愿者,所以张静开始重新思考团队打造模式。

  现在读书会贴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目前悦的读书会能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张静表示,但是现在能接受这样文化产品的人很少,90%的大众不觉得这种产品和旅行社的产品有什么区别。主要原因还是时间没到,这种文化产品需要沉淀,老百姓对文化的感受能力也需要培养。

  张静有一本书,名叫《居延汉简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老师翻译,在书的前言中讲到张学锋老师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的博士导师,带他们一字一句地读竹简上的文字,一直坚持到退休。后来回国后,他也用同样的方式带着学生阅读。“直到现在他每星期都会在六朝博物馆带着学生读文献,每字每句抠着读,读到某一句还得说出其他文献上有没有说到相关的内容,他希望培养学生对文献的敏感度,能够在以后的研究中,把这些都关联起来,”张静说。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传承,其实我们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虽然我没上过大学,但现在却在和大学教授做着同样的事情,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张静不由得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虽然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但是可以提供很多机会,而你可以通过这些机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有交集。

  除了读书,行走,张静业余时间还会主动去参加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办的讲座。她自己关注了南大历史学院、东大建筑学院的公众号,包括经常与读书会合作的几位老师,他们有讲座会发到朋友圈,每次看到,她都会去参加。在张静看来,读书会现在主要关注历史、考古、建筑方面的内容,参加这种活动,对于她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采访的结束,张静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虽然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但是可以提供很多机会,而你可以通过这些机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有交集。”

  阅读经典,严肃阅读中的自我启蒙

  ——一家传统读书会的十年坚守

  许金晶在他的《领读中国》的自序中写道,“一个人自己读书,或许只是一种自我教育和提升,然而一群人读书,我们看到的就是城市社群和亚文化团队的兴起。这种兴起,正是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对比,构建一个成熟开放社会的应有之义。”他说,这便是这个时代为什么会需要读书,需要读书会的原因。

  “工科生”办的读书会

  每周三晚上六点半到九点,在大行宫附近的一间名为“悠仙美地”的主题茶馆,一家叫做金陵读书会的读书组织在这里举办读书沙龙。许金晶从2010年开始,就开始参加这家读书会,从最初的一个普通的书友到现在的骨干成员,对于他来说,无论工作多繁忙,阅读已让每周三的夜晚分外有意义。

  一间不到20平米的包间,进门靠墙处摆放着一张方桌,这通常是三位负责人落座的地方,往里摆放着几张沙发和三三两两的椅凳。还没到六点半,屋子里已经陆陆续续坐满了人。有的刚点了晚餐,正在用餐,有的正在翻阅着即将要分享的书,有的则在闲聊中。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也就是在这一天,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有一家名为金陵读书会的阅读组织,正式成立。他们以“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开启了经典阅读之旅。

  据创始人宋宇飞介绍,第一次的活动是在夫子庙的一间茶社,做的主题是《红楼梦》。“那时候读书会还比较少,一开始是在西祠胡同上注册了一个版,但不是很正规,人很难聚集。”宋宇飞坦言,一开始会因为人少而纠结办不办,还有就是运作读书会比较困难。本来准备由自己发起,实际组织交给一个青年朋友去做,但是后来发现每个运营者思路不一样,他的运作思路更加注重社会活动,主旨是交友而不是读书,后来只好自己单干了。

  金陵读书会有一个“理事会”。2016年成立,当时有5名常务理事,3名非常务理事。会长宋宇飞侧重历史政治,丁进侧重中国传统经典,许金晶侧重文史社科,还有几位侧重经济、中国现当代文学、日本文化与历史、民族与宗教文化等。每个人各有侧重,又有互补。

  现在活跃的主要有三位理事。宋宇飞是读书会的“主心骨”,目前是南京某高校教电子信息的老师。负责每次的主题策划、活动安排、包间预定等。作为会长,主持的活动最多,发言的内容也最丰富,不仅要对每次的书籍有所了解,还要能旁征博引。除非是身在外地,一般每次活动他都会到场,而且每次活动都是最早来的。在读书会中,他常担任主持人和总结发言的角色。

  除了宋宇飞外,还有两位负责人。丁进目前是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还是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包括孔子、老子、《礼记》、《诗经》、《易经》等。每次读书会有这样的主题时,丁进都会作为主讲人分享。

  (从左至右依次为丁进、宋宇飞、许金晶)

  许金晶本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后来又在北大取得了经济学双学士学位。毕业后因为兴趣,又加上在学生时代做校园媒体的经验,转而投身北京的一家媒体,做起了社会新闻记者。再后来辗转到南京,本来也是在一家媒体工作,出于职业发展的考虑,又选择了一家经济调查部门工作。工作的几经转换,终于得也让他抽身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工作之余他会逛逛豆瓣,一次在豆瓣中发现了金陵读书会,抱着好奇的态度就去参加了。许金晶表示,参加读书会,一是因为自己爱读书,二是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也的确想要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于是就关注豆瓣的同城活动,直到他发现了金陵读书会。

  他们三个人中,有两个都是工科生,却都对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很感兴趣。最早就是结缘于金陵读书会,一开始就是一起约喝茶聊聊天,谈谈自己最近读了什么书。一来二去,便成了熟人。后来丁进和许金晶二人也加入了读书会的运营中,最初他们在西祠胡同上发布读书活动。从创办初期开始,金陵读书会的形式就非常简单。每次活动设一位主讲,采取分享加讨论的方式。主讲一般是读书会的三位负责人。

  “《霓虹灯外》与平民视角下的上海社会生活史、陶瓷的中国与世界——读《瓷里看中国:一部地缘文化历史》……”十年里,金陵读书会以“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从最初的《论语》,《道德经》、《荀子》,到后来的《上海罢工》、《权力关系》,先后推出了先秦诸子经典精读、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社科思想经典系列等专场沙龙,涉及的书目涵盖历史、社会、文学等诸多领域。从2013年开始,金陵读书会的每一期活动都会在豆瓣小站上发布,浏览近几年的书单,每个月活动至少四场,一年四五十场左右,十年也将近办了五百多场。

  读书会将人文社科经典图书作为自己的定位。从成立至今,一直延续着进行“经典细读”的沙龙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先秦诸子经典展开,从刚开始的一本书,到现在的某一章节。精读“不忧不惧,内省无疚——颜渊篇第十二”、“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从引语到原文,再到注释、译文,小到每一个字词句,大到通篇评析,在主讲人的带领下,重温经典。

  之所以选择经典,宋宇飞表示,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经典著作也是时代大浪淘沙后的产物,不论是国内还是西方的经典,都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除了读经典,金陵读书也一直关注思想界、文化界的热点内容。每当有重量级作家和学者去世,或者每逢过往的文化大师诞生或逝世纪念日之时,读书会会推出逝者纪念专场,当出版界有热点新书,某本著名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热映时,读书会也会适时推出相关沙龙。

  “悼念|李学勤1933-2019追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足迹”,“国际|黄平,欧洲移民的认同焦虑”,“科幻|刘慈欣:流浪地球”,“文学|杨义:《西游记》与中国神话”,金陵读书会的微信公号“金陵读书”每天晚上都会推出一篇文章,目前已有71篇原创,还有转载引用的文章,主题涵盖历史、文学、科幻、国际时事热点等。

  最简单的阅读形式,没有特别花哨的噱头,金陵读书会在南京的读书会中有着自己的坚守。宋宇飞表示,金陵读书会很少与其他读书会联合办活动,也跟读书会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为了保证金陵读书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十年的“每周三之约”

  现在,金陵读书会已经从西祠胡同、豆瓣时代,步入了微信时代。目前每周三晚6:30到9:00,在秦淮区太平南路1号新世纪广场B座6层,有一家名为“悠仙美地”的茶馆,是金陵读书会的固定活动场所。每次活动之前,主办方会事先在豆瓣和微信公号上发出活动贴,读者需提前在上面报名,每人还需缴纳30元钱的包间费。

  在两个半小时的阅读分享时间里,通过主讲人先分享,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的方式,对一本书展开解读。大多数时候,是读书会的各位理事主讲,但有时也会从书友中产生。另外,因为各自的一些资源,偶尔也会请学界的教授,针对特定的领域进行分享。参加读书会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人,其中不乏很多高校的硕士、博士,大家在读书会可以畅所欲言。

  十年里,金陵读书会拥有了一批长期参加活动的“资深书友”。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有的是银行公司职员,有的是考古工作者,还有的则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也各有不同。LOST对西方哲学非常熟悉,老孙侧重商业管理和互联网,小鱼侧重考古与历史。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产生头脑风暴。

  王振东,是南京一家证券公司的职员。2016年9月份第一次参加读书会,他坦言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曾经刻意封闭自己的人,因为读书会释放了我原有外向的性格”。在读书会的氛围里,他发现自己与陌生人交谈并不觉得尴尬,后来又认识了很多朋友。

  (左一 王振东)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讲《大分流》,那是一本讲中西方在同一时期经历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的书,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海外汉学,让我觉得西方学者会从很多有趣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或者比较中西方,也让我在视野上有了全新的突破”,王振东说,这也对他今后看书的视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现在就很喜欢看一些通过经济作物或者贸易商品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历史,各种看似关系不大的角度往往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事物间的一些关系” 。

  随着在读书会发言次数的增多,王振东在书友圈里也小有名气,后来还成立了自己的读书会,叫“栖梧读书会”。每周以行走的方式带领读者到南京的玄武湖、城墙、博物馆等开展活动。谈起读书会给他带来的改变,他总结道,一是阅读量大大增加了,尤其是参加读书会之后,不论是聆听每期主讲人的分享,还是事后的自由讨论,让他觉得更要充实自我、加强阅读以免露怯于书友;二是读书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认识了很多学识渊博的老师们,能够与他们交流畅谈,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读书会的书友也不乏很多大学生。葛丁超,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艺术系的学生。参加读书会有一年多的时间。与金陵读书会结缘于豆瓣的同城活动,当时正好有一期是关于“华南宗族社会”的主题,“我一直对人类学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就去参加了,加上自身比较偏爱学术类的书籍,而金陵读书会的读书层次又相对比较高,分享的书籍也比较有趣,同时经常请一些学界的嘉宾来分享,就成为了读书会的常客。”

  去读书会之前,葛丁超每次都会把要讲的书先读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去交流。他表示,相比于其他家的读书会,金陵读书会讨论的书专业性更强,内容更加深入;再一个就是人员构成更加丰富,不论是主创人员的背景,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都给读书会的交流分享注入了不一样的体验。

  不同类型的人聚集在一起,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语交锋。宋宇飞说,“我们读书会章程里最重要的两条内容就是热爱祖国和弘扬中华文化。对于我们身处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有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必须是建设性的批评,可以有批判,但这种批判必须是基于事实和学理基础之上的批判。”

  宋宇飞表示,确定此章程,是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另外如果出现极端言论,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控制。

  作为一家相对自由的民间读书会,不会要求书友们每期都到。“我们的书目阅读难度偏高,不太通俗,所以每次活动来的人并不是很多,10人是一个常态,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书友们的成长,或者说是通过阅读的点化。”宋宇飞说。

  读书会的灵魂人物许金晶

  许金晶是金陵读书会的“外交官”。很多书友都是经他介绍,加入读书会的。他本人不仅爱看书,还乐于分享,撰写的书评经常见于报刊杂志。八十年代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父母都是双职工,他们一上班他就一个人呆在家里。那时候,看书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消遣。《世界五千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些都是他儿时的伴侣。读书的习惯一直维持到现在,他的住处除了一些简单的家具,都是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书籍。在他的书架上,除了一些莫言、阎连科、狄更斯和果戈里的小说作品,更多的是社科类作品,他还曾被南京图书馆评为“年度优秀读者”。

  每次听到对经典的解读,许金晶也跃跃欲试。很快,他成了金陵读书会的主讲人,他主讲前,都会研读相关的书籍、撰写提纲;别人讲的时候他也没闲着,他会主动担任读书会的记录员,整理每次讲的内容,对于好的观点都会细细咀嚼,反复揣摩,并写成书评、随笔,发出来供书友借鉴。

  从最初的普通书友,到现在的主要负责人。许金晶可以说是见证了读书会的成长。2010年的夏天,是他第一次参加读书会。许金晶在后来的回忆随笔中写道,“当时是在长白街的一家休闲餐厅里。这场沙龙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书除了可以读、可以论、可以写之外,还可以一群人坐在一起共话之。无论是活动的形式,还是在活动上认识的诸位书友,都给我在南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一年后,许金晶作为主讲人第一次在读书会上分享。分享的书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记得当时准备了6000多字的讲稿,虽然只有七八位书友参加,但是大家都对我给予了包容和鼓励,一本书要分享,首先自己要精读,然后形成发言稿,再在读书会上分享。从那时起,作为一位工科生的我,开启了对于人文经典书籍比较系统的阅读、分析与分享之路。”

  金陵读书会的出现,让他这个异乡人,仿佛找到了精神的归属。每一次的活动他都会去参加,之前读书会没有固定的场所,不论多远,每周一次的读书会就像吃饭一样,已经成为里他的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许金晶自己还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名字叫蓑翁论书。现在已经有452篇原创文章,在这里,有每一次观影后的影评:“从电影《过春天》看当代中国城市秘密社会生态”,“电影《骆驼祥子》赏析讲座纪要”;也有读书会的分享记录,“卡夫卡《变形记》讨论纪要”,“小时的组织与消失的古城”——简评王笛《袍哥》《消失的古城》”;还有平日生活的随笔,“我与北方大哥的十二年”,“一样的年俗,不一样的味道”以及他每年的年终总结等。

  自从参加读书会以来,许金晶就对这种民间组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2016-2017年,他走访各地多家读书会,出了一本叫做《领读中国》的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包括南京、上海、广州等多家读书会的情况。据许金晶介绍,这本书是目前唯一的,比较系统的介绍读书会成立、组织活动、运营、发展的专题著作。河海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谢友宁曾这样评价他的《领读中国》:“他在书中处处彰显着对于人的关注。一个个民间读书团体,人人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以书为缘,以文汇友,必然让人首先想到的是人,这是关键。一个个怀揣读书的梦想,校园内或刚刚跨出校门的热血青年,或在都市相遇的陌生人,在一个共同兴趣上触碰出来的火花,必然是有很强的爆发力,也是绚丽多彩的。许金晶驾轻就熟,敲开了一扇扇门,涉及到多位组织者和参与者,倾听他们讲述读书会的成长和一位位领读者的风彩。”

  除了文字,许金晶也在用歌声传达着他与书的故事。业余时间,他还是一个民谣唱作者,他大部分的灵感都来自阅读,每一首歌曲的名字都包含着浓浓的书卷气息,如《阿伦特》、《霍乱时期的爱情》、《李后主》、《鱼玄机》等。“这婚礼宏达而欢乐/你和他的手十指紧扣/角落里我独饮苦酒/那葬礼肃穆而庄重/人群中我全身颤动/围着五十年日夜期盼的时刻”,这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阿里萨和费尔米娜的爱情,许金晶和他的妻子小鱼把他们写进了歌词中,历经沧桑的歌声仿佛再一次将我们拉回了那段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

  象牙塔外,读书无止尽

  已近不惑之年的许金晶,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稳定的工作,以及丰富的业余生活。但在他的心中,一直还有一个“博士梦”。他曾经一次报考北大传播学,两次报考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但均以失败告终。他回忆起还在北航就读时,就产生了很强的关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情结,在此后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虽然他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从媒体到体制内,社会角色和工作单位几经转换,但象牙塔里的纯粹的求学生活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周遭的朋友对他这样一个机关公务员,如此热衷于考博很不理解。别人以为是他对博士学位有什么执念,但其实他心里明白,自己所坚持的是对学术殿堂的向往。不过,多次失败的经历也让他开始重新思考新的可操作的方式。

  就这样,为了跟学术保持最近的距离,他自己在2018年5月又办了一个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地点在南京市玄武区的梅园新村34号——梅园书房,目前每个月保持一次活动,已经开展了12期。梅园书房是梅园街道办组织的一个供社区成员丰富文化生活的地方,许金晶称,当时街道办的负责人找到他,想将书房作为金陵读书会的常驻地,这样一来丰富社区内成员的文化生活,二来也可以发展金陵读书会。但是后来因为位置原因,金陵读书会还是在原来的大行宫附近,恰好当时自己的共读小组没有合适的地点,就放在这里举办了。

  (梅园经典共读小组)

  许金晶说,“成立这样一家读书组织,一是梅园书房的邀请,但主要还是自己强烈的自我教育的愿望。”问道于公,求学于众,他希望通过组建这样的一个读书小组,跟学术研究者和爱好者一起,共读人文社科经典论著,共同探索真知,或许正是他在象牙塔之外,继续求学,继续累积自己的阅读积累和学术积淀的最好方式。

  梅园经典共读小组每月都会推出一本学术经典,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读乔姆斯基《制造共识》,读帕克的《城市》,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些都是经典的学术书籍,每次设一名主讲人,一名评议人。主讲人负责围绕书进行分享,评议人主要对主讲人的观点进行评论。来分享的有来自南京高校的教师、博士或者硕士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副教授李恭忠,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日耳曼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卢盛舟等都来分享过,而他本人,更多的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和推广经典阅读,也鼓励大家重新拾起久违的经典书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