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彭学明,1964年生,湖南湘西人,著名学者、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多次任茅盾文学奖评委和鲁迅文学奖评委,是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评委、颁奖嘉宾。主要代表作有长篇纪实散文《娘》及散文集《我的湘西》、《祖先歌舞》等。 3月20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了著名学者、作家、文学批评家彭学明的作品《水扬州》,本报也予以刊载。连日来,这篇散文佳作在网络、自媒体平台和微信朋友圈不断“刷屏”。文章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融诗意于字里,纳深情于行间,让不少读者对扬州心向往之。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彭学明。他说:“与其说我的文字美好,不如说是这座城市美好,扬州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你只看了一眼,却一直念念不忘。” “就这一天、这一眼,便让我爱上了扬州” 《水扬州》以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历史的涟漪”和“现实的光影”,讲述了扬州水与扬州城、扬州人的血脉关系。看完文章的读者,不禁会想:作者与扬州该是有着怎样的深情,才能够让文字与情感,似是从心底自然流淌。 彭学明却说:“扬州,我只看了一眼,却一直念念不忘。” 时间回溯,2012年春,作为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评委、颁奖嘉宾,彭学明第一次来到扬州。 “第一眼看到扬州,我觉得实在太美了,满眼都是绿色,感觉心都被染绿了。”虽然只短暂停留了一天,但回忆起来,彭学明依旧心潮澎湃。从湘西走来的他感叹说:“湘西的美,在山中、在水里,而扬州把山水搬进了城里。” “就这一天、这一眼,便让我爱上了扬州,惊鸿一瞥,却心如电击。”言语中,彭学明毫不吝啬地表达着对扬州的喜爱。他说,自己念念不忘扬州的美,有美景、美食,更有扬州人骨子里透出来的品格和涵养之美。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参加“著名作家写江苏”活动的彭学明在思考写什么时,“扬州”这两个一直藏在心里的字眼,立刻闪入脑海。“遗憾的是,因为工作太忙,我没有再去成扬州,但有关扬州的一切,都因第一次邂逅时的美好,印于脑海、书于笔端。” 彭学明说,《水扬州》里凝结的,是他对扬州七年的记忆与印象,更是对扬州七年的迷恋。《水扬州》的诞生,也让他兑现了一个与扬州的约定。彭学明透露,就在那次唯一的扬州之行,同样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曾表示“一定要为扬州留下些什么”。“如今,总算是还了愿,我对扬州也算没有食言。” “与其说我的文字美好,不如说是这座城市美好” “朴实,又诗意浓浓;淡雅,还似一幅精彩的水墨画”“水养人,人随水,水性融人性,人性通水性,如此灵动的扬州怎能不让人心向往之”“灵动的文字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扬州的人文历史与灵魂,一起如此美好”……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平台,网友读了《水扬州》后纷纷留言,赞文字之美,也表达了对扬州的向往。“文章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在彭学明看来,这些关注更多是源自文章传达的情感共鸣,“我想对亲爱的扬州人说,与其说是我的文字美好,不如说是这座城市美好,是扬州赋予了文字以生命。”在彭学明眼中,扬州一直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有着“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这样的诗篇为扬州“代言”。“其实,当生活于扬州的人们,自身幸福感爆棚时,自然会赢得外地人甚至是世界人民的羡慕,扬州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彭学明说,扬州将会成为也必将成为满足世界人民向往的城市。 “朱自清”“扬州”“散文”,三个词气质天然契合“其实,扬州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那就是历史文化底蕴。”在彭学明看来,自己与扬州的缘分从参加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开始,也是文化磁场的作用。他表示,“朱自清”“扬州”“散文”这三个词,气质上天然契合。 “一个文化名人就是一个地方的星辰,只要仰望,就能看见。朱自清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文坛上一座不会消失的背影,更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不亢不卑的文人风骨与精神。”彭学明说,朱自清是扬州的文化坐标,也是扬州人代代相续的骄傲,“扬州能够设立"朱自清散文奖",并已持续举办五届,既体现了对先贤的敬重,又体现了扬州人的远见卓识,扬州会因为朱自清的光芒而更加有光。” 对于这个奖项,在彭学明心中,有着这样一个期许和祝愿:希望“朱自清散文奖”始终保持朱自清精神一般的纯洁性,让作家们真正写出从内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也祝愿它变得像先生一样有名望,一提到这个奖,就要让人心生向往,这样才对得起朱自清先生,才无愧于这个奖的名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