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2018年,“全民阅读”连续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阅读日益受到重视,书香四溢,取得瞩目成绩。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阅读正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持续关注全民阅读,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全民阅读已经到了临门一脚、不进则退的转折点” “全民阅读是耕中国人的‘心田’,种科学民主和理性的‘种子’,是无形的‘精神农业’。”在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道,要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应该像关注教育、医疗一样,持续关注“全民阅读”这个百年大计。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精英阅读”,90年代的“读书无用论”,全民阅读是从这个世纪才兴盛起来、全面突进的。在文化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读书再也不是简单的开卷有益,而是开好卷才更有益。“今天,全民阅读已经到了临门一脚、不进则退的转折点。新闻出版界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进程中发挥了‘钉钉子精神’。未来,能不能继续发挥好这种作用,是新闻出版界别的责任所在,也是价值所在。”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阅读是一个国家最有效、最直接、最廉价的提升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的路径,以阅读缔造精神家园,近年来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接下去如何更好地推动阅读,让阅读成为全民自觉的行动,让建设书香中国成为一个激活五千年文明、重新焕发文化青春的伟大行动,是我们需要主动迎接的新的挑战。”自2003年至今,他持续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建设书香中国,提议把孔子诞辰日设立为国家阅读节,以此为抓手打造一个蕴含着原汁原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节日,让阅读推广工作向着中国文化的深处扎根;同时对各类书目加以研发并研究各种传播方式,让阅读增效,推进阅读向深入开展;以各类机构为依托,向社会各界宣讲阅读的价值、意义和方法,组织各种交流活动,不断发掘、创造、推广新的阅读方法,推动阅读的广泛开展。 重视儿童与校园阅读,培养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下一代 “阅读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一个习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认为,提高国民素质跟人的文化积淀有关系,文化积淀又跟阅读有关系,推行全民阅读,要把它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上以及为人的一生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层面上来讲。“推进全民阅读要达到的效果,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主动的、有兴趣的习惯。”他主张,把人文博雅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一定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达到广泛的涉猎面。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作协主席范稳看到了中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中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不容乐观,阅读训练明显不足,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学名著和世界文学名著的时间被大量作业和试题所侵占,“书香校园”流于形式。“目前的现状是,小学生的课外书籍阅读量多于初中生,初中生的又多于高中生。高中阶段刷题应试、升学率排名等因素极大限制了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事关数代人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因而,他强调,应增加素质教育时间,要让文学名著进校园,在校园种下人文的种子,引导学生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写读书笔记、作品评论,并组织课堂交流,训练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合格的、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能够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下一代打下基础。 白岩松也强调,在学校教育阶段,应通过相对强制措施和大量时间投入,逐步培育起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英、美等国学校设置每月固定的‘reading week’,让阅读量和阅读时间起码在校园环境内可以得到保障。与之相比,我们的学校还缺乏这样长期持久的阅读关注。” 开展数字阅读精准扶贫,并确保最好的图书进入农村学校 农家书屋工程稳步推进十余年,在全国农村遍地开花,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也持续关注着农村阅读情况。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刘忠斌发现,在我国文化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自2007年至今国家投入180多亿元专项资金,建成60余万个农家书屋,工程在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资源配置没有因地制宜,部分图书内容陈旧且图书结构不甚合理,文化扶贫“供不适求”;二是维护意识不足,一些乡村农家书屋房租、水电费和人员工资等后继资金供给不足,文化扶贫预算“欠统筹”;三是一些地方政府以“农家书屋”名义,申报专项资金搞“擦边球”建设,文化扶贫专项资金审计监管缺失。同时,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扶贫措施还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例如扶持乡镇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站、配套建设图书室、建立多功能文体广场等,提供的多是传统型服务,长效管理不足,尚且缺少数字文化服务。因此他强调,提升文化精准扶贫,要“扶资金”“扶智力”“扶志气”,推进精神文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也要“扶技术”,“‘互联网+’时代,跟上了就是‘数字机遇’,跟不上就是‘数字鸿沟’”,应当抓住“数字机遇”,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力开展数字文化精准扶贫。首先要根据扶贫对象的电子阅读设备以及当地网络情况,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数字阅读方式。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的移动数字加油站“铁盒子”、上海图书馆的“爱悦读盒子”等;其次是根据扶贫对象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数字阅读内容。尤其各种类型的“听书机”,可以为各类贫困主体提供音频资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数字文化输送方式;再次是根据扶贫地区当地的民族、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情况,以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过程中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数字文化服务,包括提供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相关的图书、新闻报道、图片等,提供摄影、摄像、网页设计等有关基本技能的电子书、视频讲座等资源,等等。 朱永新也持续关注着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阅读指导方面的状况,去年在广西、湖南、云南等深度贫困地区调研,更加感觉到紧迫性。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学生阅读状况堪忧,图书配备品质较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或者是由各种渠道的捐赠而来,或者是通过图书招标补充而来,不符合中小学生阅读要求的图书居多,真正的经典著作很少。“我所去的这些学校,要么没有书读,要么书不适合学生读,要么不让学生借书读,要么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要么开放时间短等”。他建议,及时推出农村中小学“精神正餐”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的书香校园建设。首先是推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议邀请专家参考已有成熟书目,进一步研制适合中国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书目,规范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配备,确保最好的图书能够进入农村学校。其次是组织专项行动,检查剔除劣质图书。第三是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阅读指导,深入推进中小学的学科阅读。第四是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支持农村中小学的阅读工程建设,在捐赠优秀图书、培训阅读推广人、开展各种阅读活动等方面给予帮助。 |